[实用新型]一种盘式摩擦片降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65313.7 | 申请日: | 2014-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00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张竹林;刘林成;戴汝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交通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T5/00 | 分类号: | B60T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357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擦 降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盘式摩擦片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制动器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存在发热失效的问题,导致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汽车在特殊路段如山区路段,坡长、坡陡、弯多、弯急等路段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制动器控制车速和下坡惯性,频繁踩刹车会造成制动器温度快速升高,造成摩擦片摩擦系数大幅减小,制动器制动力下降,同时摩擦产生的热量会进行传递,造成制动管路产生气阻和制动液气化,导致进一步降低制动效能。据国家交通管理部门统计,每年的重大交通事故中,因制动器失效所致的占有相当大比例,大、中、小型机动车辆都存在这种问题。
盘式制动器相对于鼓式制动器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应用也越来越多,现在一些中、重型车辆也开始采用,但是盘式制动器依然存在长时间频繁制动导致的热衰退问题,现有的制动器降温主要采用淋水方法,这种方法在冬天容易造成路面结冰和水源浪费,影响行车安全。因此,需要对汽车的盘式制动器进行合理配置,提高行车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盘式制动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盘式摩擦片降温装置,其设计合理、安装维护方便且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汽车长时间频繁制动导致的热衰退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实现的:
一种盘式摩擦片降温装置,由摩擦片、进水分流器、高压水泵、发动机、散热器、回水集流器和膨胀水箱组成,高压水泵安装在发动机上并通过皮带连接,回水集流器、高压水泵、发动机、膨胀水箱皆与散热器管路连接,高压水泵的输出端与进水分流器、发动机管路连接,进水分流器与多个摩擦片的输入端管路连接,多个摩擦片输出端与回水集流器管路连接。
所述的摩擦片1中带有散热管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且安装维护方便;2、能够克服淋水降温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车辆上装有的冷却系统对制动器进行降温;3、整个降温管路是封闭的,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且冷却液不会发生结冰;4、自动降温冷却,省事、省心,减少驾驶员的工作负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摩擦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摩擦片,2-进水分流器,3-高压水泵,4-发动机,5-散热器,6-回水集流器,7-膨胀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一种盘式摩擦片降温装置,由摩擦片1、进水分流器2、高压水泵3、发动机4、散热器5、回水集流器6和膨胀水箱7组成,高压水泵3安装在发动机4上并通过皮带连接,回水集流器6、高压水泵3、发动机4、膨胀水箱7皆与散热器5管路连接,高压水泵3的输出端与进水分流器2、发动机4管路连接,进水分流器2与多个摩擦片1的输入端管路连接,多个摩擦片1输出端与回水集流器6管路连接。
所述的摩擦片1中带有散热管路。
行车过程中,冷却液从散热器5通过管路输送到高压水泵3中,高压水泵3由发动机4驱动并将冷却液加压,高压水泵3中产生的高压冷却液输送路径分为两路,一路进入发动机4中对发动机4进行降温,并经管路流回到散热器5中,高压水泵3中的另一路冷却液通过管路输送到进水分流器2中,冷却液通过进水分流器2进行分流,并输送到多个摩擦片1的降温管路中,车辆制动时,制动器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换热方式传递给冷却液,流经多个摩擦片1的冷却液通过回水集流器6进行汇总,并通过管路回到散热器5中进行降温,膨胀水箱7和散热器5管路连接以满足冷却液热胀冷缩性能的要求。
尽管上面接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交通学院,未经山东交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653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