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气化余热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63103.4 | 申请日: | 2014-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386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刘四威;陈慧;陈鹏;王晓亮;吴家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00 | 分类号: | C10J3/00;C10J3/84;C10J3/86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胡林 |
地址: | 610036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气化 余热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气化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回收煤气化余热的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能源法规越来越严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是今后煤化工项目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十二五”时期,新开工煤制天然气、煤炭间接液化、煤制烯烃项目能源转化效率分别达到56%、42%、40%以上。同时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编制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也指出,今后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能否得到核准的3项硬性指标之一就是能源利用效率,部分示范项目则要达到或超过“先进值”,如煤制天然气项目能效基本要求要大于等于56%。因此怎样提高煤气化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迫在眉睫。
煤与气化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的粗合成气,进入后继工序前需要将灰渣与粗合成气进一步分离,目前主要的处理流程有湿法净化和干法净化。湿法净化中大量显热被冷却介质带走很难收回,能量损失较大,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虽然目前市场上干法净化系统可以最大程度回收煤气余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系统设备庞大,尤其排灰系统平稳运行难度高,整个操作复杂不能满足目前市场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提供了一种煤气化余热回收系统,该余热回收系统克服湿法净化能源利用效率低,干法净化设备操作复杂的缺陷,而且能源利用效率高,操作简单可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煤气化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化炉、旋风分离器和废热锅炉,所述气化炉包括进气室和激冷室,进气室位于激冷室上方,所述旋风分离器包括进气口、出气口和出灰口,进气口通过合成气导管连接在激冷室中的激冷剂液位上方,出气口通过管道连接在废热锅炉上,出灰口通过集灰导管连接在激冷室中的激冷剂液位下方。
激冷后煤气的温度控制在400~900℃。
所述集灰导管与出灰口的连接端设置有“U”形料腿,“U”形料腿有三个口子,一个口子与集灰导管相连通,一个口子与出灰口相连通,一个口子通入气流,气流是惰性气体或者是高温水蒸汽形成的气流。
所述进气室和激冷室之间设置有下降管,下降管将进气室和激冷室连通,所述激冷室内安装有多个激冷喷头,所述合成气导管连接在激冷室的一端位于激冷喷头上方,且倾斜安装在激冷室内,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40°。
所述激冷喷头围绕着激冷室周向设置,激冷喷头可以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也可以错落设置。
所述激冷喷头内通入激冷剂,激冷剂为低温合成气、惰性气体、低温水蒸汽或灰水清液。
所述旋风分离器的出气口通过管道连接在废热锅炉的顶部。
所述旋风分离器的出气口通过管道连接在废热锅炉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在气化炉与废热锅炉间设置新型旋风分离器,不仅确保进入废热锅炉的粗合成气含灰量较低,保证废锅长期稳定运行,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后续工段中合成气处理净化单元的负荷,在节约能源的同时降低装置操作难度,提高系统可靠性;
2、设置于新型旋风分离器与气化炉激冷室间的U型料腿可确保粗合成气灰渣顺利进入气化炉激冷室液面下,废热锅炉不设复杂的干灰收集装置,降低设备投资;同时,整个系统的排灰收渣系统简易可行,操作方便。
3、气化室出口合成气温度高,经旋风分离器进一步除去细小灰渣后进入废热锅炉,可有效回收煤热值10%~13%,所产过热蒸汽可用于化工厂内其他流程,使全厂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 1-气化炉,10-进气室,11-激冷室,12-激冷剂液位,2-旋风分离器,20-进气口,21-出气口,22、出灰口,3-废热锅炉,4-下降管;5-合成气导管,6-激冷喷头,7-集灰导管,8-U型料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气化炉1、旋风分离器2与废热锅炉3相结合的余热回收系统,克服湿法净化能源利用效率低,干法净化设备操作复杂的特点,提供一种能源利用效率高,操作简单可靠的气化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631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物质气化炉的炉体结构
- 下一篇:一种生产铸造型焦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