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超声波斜探头外壳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60353.2 | 申请日: | 2014-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85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 发明(设计)人: | 孙伟;张都清;邓化凌;张丙法;李正利;关洪光;潘子华;刘文;崔伟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山东电力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N29/22 | 分类号: | G01N29/22 |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赵妍 |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超声波 探头 外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超声波斜探头外壳。
背景技术
超声波检测一般是指使超声波与工件相互作用,根据反射波、透射波和散射波的研究,对工件进行宏观缺陷检测、几何特性测量等。超声波探头是一种可逆的声电转换元件,在探伤中起发射和接受高频脉冲弹性波作用。斜探头适合探测探头斜下方不同角度方向的缺陷,适用直探头难以探测的部位,但缺陷位置判断比直探头麻烦。
超声波探伤,需先在实验室采用标准试块对设备进行调校。实际检测中,通过比较超声波显示器上标准试块与实际检测试件的超声波位置,判断缺陷在垂直方向上的深度(标准试块缺陷深度已知)。判断缺陷在试件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一方面最高回波时的缺陷应在探头的正前方中心位置,另一方面根据斜探头结构可计算出缺陷距探头的距离,通过钢直尺可判断缺陷水平位置。
现场进行超声波斜探头检测时,经常会遇到大小不一且位置方向不定的缺陷,需根据超声波显示和探头的方向来快速、准确、便携的判断缺陷的性质、大小、方向。此外,现场实际工作的环境比较差,工作空间狭小,位置不合适(比如高空、高位、蹲位等),检测工作中,采用钢直尺测量不易固定,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在困难位置甚至找不准探头的前沿,影响对缺陷的准确判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测量优化、定位操作简易,现场实际工作中带来的目视及测量更加精准的新型超声波斜探头外壳。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具体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超声波斜探头外壳,包括外壳体,与外壳体上平面左边沿相交的斜平面上向外突出的圆柱形传输线接口;在外壳体的右侧平面上向外延伸有顶部为椭球状突起的椭圆锥形部分;椭圆锥形部分的底面所在的平面设为基准平面;在椭球状突起顶点处,沿椭球状突起的表面向基准平面方向延伸开有两条交叉的沟槽。
每条沟槽的轴线与超声波斜探头的中心轴线的夹角均为45°。
所述沟槽的底面与基准平面齐平。
所述沟槽的宽度设置为测量用的钢直尺厚度3至4倍。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1)沟槽便于位置互换时放钢板尺观察,能很好的为钢板尺固定。
2)沟槽的轴线与超声波斜探头的中心轴线的夹角均为45°,是最易读数角度,从各个视角均可看到钢板尺的具体读数。
3)椭球状突起的顶点具有更好的目视缺陷方向性,通过目视即可基本判断缺陷方向,增加了目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原超声波斜探头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右侧视图。
其中,1、外壳体;2、传输线接口;3、椭圆锥形部分;4、基准平面;5、椭球状突起;6、沟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图1为改造前的超声波斜探头外壳结构示意图,由此图可看出,改造前的超声波斜探头包括外壳体1;以及与外壳体1上平面左边沿相交的斜平面上的圆柱形传输线接口2,而且其右侧面为一个平面。
如图2和图3所示,一种新型超声波斜探头外壳,包括外壳体1,与外壳体1上平面左边沿相交的斜平面上向外突出的圆柱形传输线接口2;在外壳体1的右侧平面上向外延伸有顶部为椭球状突起5的椭圆锥形部分3;椭圆锥形部分的底面所在的平面设为基准平面4;在椭球状突起5顶点处,沿椭球状突起5的表面向基准平面4方向延伸开有两条交叉的沟槽6。
每条沟槽6的轴线与超声波斜探头的中心轴线的夹角均为45°,为最易读数角度,无论是俯视、侧视均可看到具体读数;
所述沟槽6的底面与基准平面4齐平;
沟槽6便于位置互换时放钢直尺观察;沟槽6在现场实际工作中,能很好的为钢直尺固定,而原右侧平面很容易让钢直尺滑动及倾斜;
沟槽6的宽度设置为3~4倍的测量用的钢直尺厚度,钢直尺厚度大概0.5mm,沟槽宽度为1.5~2.0mm,这样使得钢直尺容易进入;钢直尺不易滑脱;
椭球状突起5的顶点距离基准平面4的高度选择3mm,根据探头大小选择,一般为3~5mm,以便有更好的指向性,适于观察定位;其中,椭球状突起5不宜过高,过高会遮挡焊缝。
椭球状突起5具有指向性的原理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山东电力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山东电力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603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服务器推送的信息推送系统及推送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