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电母线进出线箱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50380.1 | 申请日: | 2014-09-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310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 发明(设计)人: | 张方林;王子昂;王根林;林月珍;顾旭梅;唐娉婷;何柏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瑞欧宝电气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G5/00 | 分类号: | H02G5/00;H02G5/08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 地址: | 212200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母线 进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电母线进出线箱,属于机电领域。
背景技术
在电气领域中,电缆和母线槽的连接,都是通过母线进出线箱,也叫电缆转接箱,电缆直接连接在母线始端母排上,然后在电缆转接箱侧面或者尾部开孔,供电缆进出,这样的处理方式,存在以下几个缺陷:
1、 母线一般为大电流,每相需要连接多根电缆,始端母排需要很大的间距,才能保证电缆连接后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导致电缆转接箱外形庞大,安装位置要求很高;
2、 多根电缆直接连接在始端母排上,且每根电缆没有单独的固定,使得电缆排布杂乱,特别是在风电母线上,塔筒摆动时会拉动电缆一起晃动,母排和电缆头连接处会产生外部应力,长此以往,会导致接触面磨损、变形,从而导致接触电阻不断增大,继而产生拉弧,甚至短路故障;
3、 在铜资源匮乏的当今社会,铝母线因其稳定的性能、低廉的价格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工程现场,电缆的铜接头多半是现场做表面处理,和铝母排连接后,因铜、铝材质不同,电位差较大,极易产生电化腐蚀,电阻增大,温升加剧,加之铝母排熔点低,最终产生爆裂、短路的故障;
4、传统的母线进出线箱(即电缆转接箱),多半是采用开一个孔,所有电缆集中进出,防护等级低,不能防尘防水,也无法避免老鼠等小动物的进出,因此频繁引发短路故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电母线进出线箱,本风电母线进出线箱结构紧凑,大大缩小箱体的体积,便于安装,且能满足更多狭小工作环境内的安装使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
风电母线进出线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汇流排,箱体的一端是进线端,进线端的相对端是出线端,所述进线端设置有若干个平行的始端母线排,所述始端母线排均贯穿过端部堵头,始端母线排靠近箱体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相位转接板,所述相位转接板分别与对应的汇流排固定连接,所述出线端设置有出线法兰板,出线法兰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电缆接头。
所述端部堵头靠近箱体的一端设置有进线法兰板,端部堵头通过进线法兰板固定在箱体的进线端。
所述电缆接头设置有防水电缆护套。
所述汇流排互相平行地设置在箱体内,所有汇流排的横向和纵向上均相互错开,汇流排的两端与箱体的侧壁固定。
所述箱体的侧壁外表面通过螺丝固定有绝缘支座,螺丝穿过箱体侧壁和绝缘支座固定连接汇流排。
所述汇流排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接地转接排,接地转接排通过接地角板与箱体侧壁固定。
所述汇流排设置若干个电缆连接孔和螺栓孔,所述相位转接板上也设置有螺栓孔,所述相位转接板上的螺栓孔与对应的汇流排上的螺栓孔重合,汇流排和相位转接板通过螺栓穿过重合的螺栓孔固定连接。
所述始端母线排表面镀有铜层和锡层,所述锡层位于铜层表面,所述汇流排、相位转接板和接地转接排表面均镀有锡层。
所述始端母线排选用铝母排,汇流排选用铜质汇流排。
本实用新型,所有汇流排在横向和纵向方向上均相互错开,保证所有汇流排相互之间均有安全的电气空隙,保证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的相位转接板、接地转接排和汇流排之间的接触连接面均是锡层,始端母线排与相位转接板的接触面也是锡层,完全消除了铝母排与铜质汇流排接触连接的电位差问题,提高了连接的安全性能,避免电气腐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1—箱体,2—汇流排,3—进线端,4—出线端,5—始端母线排,6—端部堵头,7—相位转接板,8—出线法兰板,9—电缆接头,10—进线法兰板,11—螺丝,12—绝缘支座,13—接地转接排,14—接地角板,15—电缆连接孔,16—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瑞欧宝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瑞欧宝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503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