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管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50270.5 | 申请日: | 2014-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62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周从源;孙建平;张中刚;肖培成;徐海洋;金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H3/04 | 分类号: | B25H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姜溯洲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管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流转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软管支架。
背景技术
汽车的管路系统在装配的过程中会用到多种材质和尺寸不相同的软管,例如尼龙管,其在汽车制动系统、离合系统、排气后处理系统、供油系统等管路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而且尼龙管在不同车型、不同使用部位的型号规格各不相同。这些软管在使用时通常将成卷的软管直接放在置物架上,不但存放占用空间大,取用不方便,而且在取用软管的过程中,容易对软管造成拖挂划伤,这些存在瑕疵的软管装配在汽车上后,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节省存放空间,软管取用方便,能有效避免软管损伤的软管支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管支架包括两根立柱、用于将所述立柱放置在地面上的立架和绕管机构,所述绕管机构包括与所述立柱转动连接的转杆和至少一个与所述转杆固连的挡盘,所述转杆自所述挡盘的圆心穿过,并与所述挡盘相垂直。
优选地,所述立架包括两根相平行的底纵梁、两根相平行的顶纵梁、两根相平行的底横梁、两根相平行的顶横梁和四根竖梁,所述底纵梁和所述底横梁首尾相连,所述顶纵梁和所述顶横梁首尾相连,所述竖梁与所述底纵梁和所述底横梁连接处、所述顶纵梁和所述顶横梁的连接处固连。
更优选地,所述竖梁与地面相邻近的一端设置有橡胶垫或滚轮。
更优选地,所述立架还包括一根与所述竖梁固连的中纵梁和两根与所述竖梁固连的中横梁,所述底纵梁、所述中纵梁和所述顶纵梁相平行,所述底横梁、所述中横梁和所述顶横梁相平行。
更优选地,所述立柱与所述顶横梁和所述底横梁固连,两根所述立柱上分别固连有U型板,所述转杆的自由端与所述U型板相配合,以使所述转杆在所述U型板内旋转。
更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U型板和所述立柱固连的加强板。
优选地,所述挡盘包括至少两个,两相邻挡盘之间还固连有环绕所述转杆设置的绕杆。
优选地,所述挡盘上设置有用于软管的端部插入的定位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管支架结构简单,软管可缠绕于绕管机构的转杆上,并通过挡盘将不同的软管分隔开,从而有效地节省存放空间,取用软管时转杆可绕立柱旋转,软管取用方便,而且软管不易被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软管支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软管支架的立架和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软管支架的绕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软管支架的立柱与转杆转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示如下:
立架-1,底纵梁-11,顶纵梁-12,底横梁-13,顶横梁-14,竖梁-15,中纵梁-16,中横梁-17,橡胶垫-18,立柱-2,U型板-21,加强板-22,绕管机构-3,转杆-31,挡盘-32,定位孔-321,绕杆-3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管支架包括两根立柱2、用于将所述立柱2放置在地面上的立架1和用于缠绕软管的绕管机构3,所述绕管机构3包括与所述立柱2转动连接的转杆31和至少一个与所述转杆31固连的挡盘32,所述转杆31自所述挡盘32的圆心穿过,并与所述挡盘32相垂直,上述固连可通过焊接或一体成型等方式实现,上述转动连接采用本领域熟知的方式实现,例如转杆31和立柱2采用球窝结构相连接,或者是在立柱2上设置一个可供转杆31插入的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管支架结构简单,软管可缠绕于绕管机构3的转杆上,并通过挡盘32将不同的软管分隔开,这样,绕管机构3上可缠绕多种不同材质或尺寸的软管,从而有效地节省存放空间;取用软管时转杆31可绕立柱2旋转,软管取用方便,而且软管不会与地面或其它硬质材料相接触,因此不易被损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502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餐厅服务机器人送餐结构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工具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