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学习箱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44890.8 | 申请日: | 2014-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051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宋彦樟;宋长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彦樟;宋长森 |
主分类号: | A45C7/00 | 分类号: | A45C7/00;A45C9/00;A45C11/00;A45C11/24;A47B3/14 |
代理公司: | 珠海智专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62 | 代理人: | 林永协 |
地址: | 519088 广东省珠海市唐***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学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学习箱,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办公、学习、休息的多功能学习箱。
背景技术
随着高科技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现在的课堂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大大增加了授课效率。然而即便如此,也只是解决了一部分问题,课堂效率还是会受到教室空间布置的限制,教室充满着密排固定的课座椅,当课室需要空间互动时,由于传统的课桌固定安装在课室中,所以教室往往提供不了足够的空间,课堂效率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可折叠且易于使用的学习箱。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学习箱,包括上箱体和与上箱体铰接的下箱体,上箱体可绕铰接点转动地盖合在下箱体上,其中,上箱体内设置有第一储物腔、支撑柱容纳位、支撑柱安装位和升降装置安装位,第一储物腔和升降装置安装位设置在支撑柱容纳位的一侧,支撑柱安装位设置远离铰接点的位置上,支撑柱容纳位容纳有支撑柱,升降装置安装位设置有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可自升降装置安装位从上箱体的外壁伸出,下箱体内设置有第二储物腔和内箱体,内箱体包括第一半箱体和第二半箱体,第一半箱体与第二半箱体可相互旋转地铰接,第一半箱体内设置有第三储物腔,第二半箱体内设置有第四储物腔。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将支撑柱将上箱体进行支撑,使得上箱体与下箱体以一定角度旋转后,上箱体可被支撑柱固定,同时通过内箱体可作为用户的椅子,使得学习箱可折叠且简易使用,继而为课室腾出足够多的空间。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上箱体和下箱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滚轮。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上箱体和下箱体在滚轮相对一侧的外壁上设置有提手和背带。
由上可见,学习箱通过滑轮、提手或背带可进行快速移动,在课室需要空间时能够快速移动。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支撑柱设置成可伸缩结构。
由上可见,通过可伸缩的结构,使得支撑柱可方便地收藏在学习箱内,同时也能够为上箱体提供不同角度旋转的支撑。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上箱体和下箱体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锁扣装置。
由上可见,锁扣装置为上箱体和下箱体提供简便地固定装置。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升降装置安装位上还安装有电源。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储物腔内设置有遮阳装置。
由上可见,电源的设置可为手提电脑或手机提供电源供应,遮阳装置和电源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习箱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学习箱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学习箱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学习箱实施例的第一使用状态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学习箱实施例的第二使用状态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是学习箱1的结构图。学习箱1包括上箱体2和下箱体3,上箱体2和下箱体3通过铰接件12可旋转地铰接,并上箱体2与下箱体3相互盖合。上箱体2和下箱体3在侧壁上设置有提手11和背带(未示出),在学习箱1位于提手11相对的一侧上还设置有滑轮(未示出)。
参照图2,图2是学习箱1的内部结构图。将上箱体2绕铰接件12旋转打开后,上箱体2内设置有支撑柱容纳位21、第一储物腔22、升降装置安装位23和支撑柱安装位24,第一储物腔22和升降装置安装位23设置在支撑柱容纳位21的一侧。支撑柱容纳位21安装有两根支撑柱25,第一储物腔22用于容纳学习资料、照明装置、风扇装置、电源装置、遮阳装置、计算机装置、投影装置、摄录装置、开发装置、机电盒、艺术盒等。升降装置安装位23用于安装升降装置4(见图3)。支撑柱安装位24设置远离铰接件12的位置上,其中一个支撑柱安装位24设置在第一储物腔22内,另一个支撑柱安装位24设置在支撑柱容纳位21。
下箱体3内设置内箱体31和第二储物腔32,第二储物腔32用于学习资料、照明装置、风扇装置、电源装置、遮阳装置、计算机装置、投影装置、摄录装置、开发装置、机电盒、艺术盒等。在上箱体2远离铰接件12的位置上还设置有锁扣装置26,在下箱体3位于锁扣装置26相对的位置上对应地设置有锁扣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彦樟;宋长森,未经宋彦樟;宋长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448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视标人眼波前像差检测装置
- 下一篇:螺旋爬坡导向驱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