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皮下层腔隙真空负压吸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44010.7 | 申请日: | 2014-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701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荣;高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建荣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7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皮下 层腔隙 真空 吸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皮下层腔隙真空负压吸引器。
背景技术
目前,吸引器是用于吸除手术中的出血、渗出物、脓液或胸腔脏器中的内容物,减少污染机会。现有的吸引器一般分为:独立电动吸引器和集中控制吸引器,但是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医院使用针筒负压吸引器,即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积液或者内容物,然后使用注射器自带的带有针套的针头固定在推杆和针筒之间,使皮下形成负压,避免推杆被负压吸引,其注射器为一次性,且针筒和针头成套包装,避免污染,但是针套的直径有限,极易从推杆处掉落,使负压消失,积液回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皮下层腔隙真空负压吸引器。
其技术方案是:皮下层腔隙真空负压吸引器,包括吸引筒、推拉杆、活塞、负压筒和吸引管,活塞设在吸引筒内,活塞连接推拉杆的一端,推拉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吸引筒外,吸引筒的前端与负压筒相连接,其连接处设有吸气单向阀,吸引筒前端一侧设有排气单向阀,负压筒的前端连接吸引管,吸引管内腔与负压筒内腔相连通,吸引管的端部呈球面状结构并设有与吸引管内腔相连通的细小孔,所述吸引管上设有滑轮夹。
其中,所述细小孔设为多个其均匀分布在吸引管前端外围,细小孔的直径为0.2—2mm。所述推拉杆的外端部使用推拉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体积小,易于携带,负压自动保持,有效防止了积液的回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皮下层腔隙真空负压吸引器,包括吸引筒、推拉杆、活塞、负压筒和吸引管,活塞设在吸引筒内,活塞连接推拉杆的一端,推拉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吸引筒外,吸引筒的前端与负压筒相连接,其连接处设有吸气单向阀,吸引筒前端一侧设有排气单向阀,负压筒的前端连接吸引管,吸引管内腔与负压筒内腔相连通,吸引管的端部呈球面状结构并设有与吸引管内腔相连通的细小孔,所述吸引管上设有滑轮夹。其中,所述细小孔设为多个其均匀分布在吸引管前端外围,细小孔的直径为0.2—2mm。所述推拉杆的外端部使用推拉柄。
使用时,将吸引管呈球面状结构的端部插入到患者的皮下、肌肉腔隙,通过推拉柄拉动推拉杆即可,活塞向右移动,通过吸气单向阀使负压筒内形成负压,松开推拉柄吸气单向阀关闭,保持负压筒内的负压,吸引管通过细小孔将残留在肌肉腔隙中的液化脂肪引出至负压筒内。本实用新型供一次性使用,避免了医源性交叉感染。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体积小,易于携带,负压自动保持,有效防止了积液的回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建荣,未经王建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440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