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脑脊液定位分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40920.8 | 申请日: | 2014-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339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刘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美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36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脑脊液 定位 分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神经外科医疗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脑脊液定位分流装置。
背景技术
脑脊液腔与颅外相通,有脑脊液漏出者称为脑脊液漏。脑脊液是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头颅进行性的异常增大,与周身发育不成比例。额部向前突出、眶顶受压向下,双眼球下视,眼球向下转,致巩膜上部露白,前囟扩大且张力增加,其他囟门也可扩大,颅骨骨缝分离,头皮静脉扩张。头颅叩诊呈“破壶音”。婴幼儿骨缝未闭,颅内压增高时,头颅可以发生代偿性扩大,故在早期颅内压增高症状可以不明显。但脑积水严重,进展较快时,亦可出现,其症状为反复呕吐。脑退行性变,脑发育障碍,四肢中枢性瘫痪,尤以下肢为重,常有智力改变和发育障碍。视神经受压萎缩,可致失明。眼球震颤,惊厥亦较常见。还常并发身体其他部位畸形。少数病例,脑积水在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可自行停止,头颅不再继续增大,颅内压亦不高,成为“静止性脑积水”。脑脊液不断流失引发头痛,多采用内科治疗,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颅外伤后耳鼻流出清液的现象。脑脊液漏根据病因可分为:外伤性、事故性或医源性和自发性。其中以外伤性为主,自发性较为罕见。脑脊液漏发生后需要通过内科治疗或手术的方式治疗,本病多采用内科治疗,内科治疗时应满足病症轻,病症时间短,患者应取头高位卧床休息。脑脊液分流术是神经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脑积水和少数未能切除的颅内肿瘤所致的颅内压增高等,目前常用的引流设备缺少必要的固定设备,引流方式单一,难以实现全面安全引流,引流效果差,影响患者的痊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脑脊液定位分流装置。
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定位壳体、分流定位套、定位螺母、调节单元、分流抽吸单元、固定带、锁扣,定位壳体的内面为内凹形结构,定位壳体的中间为环空结构,定位壳体的两侧通过固定带连接,所述的固定带通过锁扣连接,定位壳体上环空结构的内部设有分流定位套,所述的分流定位套的外部通过定位螺母连接定位壳体,分流定位套的内部通过调节单元固定,所述的分流定位套的中间设有分流抽吸单元,所述的分流抽吸单元包括抽吸筒、胶塞、蜗杆、涡轮、传动杆、转动手轮,抽吸筒的内部设有胶塞,所述的胶塞连接蜗杆,蜗杆的外部设有与其相互配合的涡轮,涡轮的中心连接传动杆,传动杆的端部连接转动手轮。
上述的固定带的内部固定夹持单元。
上述的夹持单元包括充气袋、充气管和充气阀,充气袋固定在固定带的内侧,所述的充气袋通过充气管连接充气阀。
上述的调节单元包括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和转动环,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一端通过销轴连接定位壳体的内壁,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中间通过转动环连接,所述的转动环固定在分流定位套的外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操作简便,对患者的创伤小,取材容易,引流部位合理准确,不易因分流而引起组织反应或感染,引流的速度适当,能维持较恒定的颅内压力,适应症广。分流引流定位准确,现场操作过程中不会出现移位的可能,避免了穿刺定位不准确的问题,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操作方便,调节单元可在引流定位时起到导向作用,而且定位牢固,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分流抽吸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调节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定位壳体1、分流定位套2、定位螺母3、调节单元4、分流抽吸单元5、固定带6、锁扣7、充气袋8、充气管9、充气阀10、第一转动杆4.1、第二转动杆4.2、转动环4.3、抽吸筒5.1、胶塞5.2、蜗杆5.3、涡轮5.4、传动杆5.5、转动手轮5.6。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美,未经刘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409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心血管内科引流瓶
- 下一篇:一种导管及注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