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聚光光伏模组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39258.4 | 申请日: | 2014-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91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 发明(设计)人: | 王智勇;杨光辉;吴步宁;杨翠柏;张杨;郭丽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德兴阳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S30/10 | 分类号: | H02S30/10;H02S40/2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黄磊 | 
| 地址: | 528437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光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聚光光伏模组。
背景技术
为应对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严峻形势,太阳能因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无污染等优点而成为理想的替代能源,对其有效开发利用已成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当中,太阳能发电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随着以多结砷化镓电池为核心的第三代光伏技术——聚光光伏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呈现出广阔的前景并有逐渐替代晶硅太阳能的趋势,聚光光伏技术越来越成为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采用廉价的聚光系统将太阳光会聚到面积很小的高性能多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上,从而大幅度地降低系统的成本及昂贵的太阳能电池材料用量。随着聚光太阳能的规模化应用,聚光光伏发电成本完全可以达到与传统晶硅太阳能相同的价格。目前,聚光太阳能普遍采用大型模组结构,体积大,重量重,模组面积在1m2以上,厚度约0.5m。大型聚光光伏模组为中空的立方体结构,上表面是以太阳能超白玻璃为基板的菲涅尔透镜阵列,另外五个面为一体的铝合金或玻璃钢材质制成的支撑框架。玻璃钢材质的框架一般通过模具一次压铸成型;铝合金材质框架一般一次冲压成具有三个面的“U”形板,另外两个侧面通过焊接成型。电池直接固定于框架的底面内侧。该结构中,框架底面同时也是太阳能电池的固定安装面。随着聚光光伏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体积小、重量轻的小型聚光光伏模组,模组面积约为0.5m2,厚度约为0.1m。小型聚光光伏模组为中空的立方体结构,上表面是以太阳能超白玻璃为基板的密集菲涅尔透镜阵列,下板是以普通玻璃为基板的电池阵列,中间是模组支撑装置。该结构中,太阳能电池的固定安装面为玻璃板,和作为框架的模组支撑装置是两个独立的部分,因此,大型聚光光伏模组中采用的一体式框架结构无法应用于小型聚光光伏模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牢固稳定、密封性好、美观、性能优越的聚光光伏模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聚光光伏模组,包括有上透镜板、下电池基板、主框架,其中,所述主框架为由型材一次折弯成型的围边,接口处采用焊接连接;所述主框架的上、下部均向内形成有上折边和下折边,所述上折边和下折边朝外的一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容胶槽;所述上透镜板和下电池基板通过粘接胶分别胶结在主框架的上、下折边处,与该主框架粘结为一个整体,并封住该主框架的上、下开口,且所述容胶槽内填有粘接胶;所述主框架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平衡模组内外压力的通气孔。
所述主框架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加强筋。
所述主框架的外侧壁上安装有用于将模组固定于追日支架上的角铝。
所述上透镜板是以太阳能超白玻璃为基板,其朝外的一侧面为光滑平面,其朝内的一侧面上压制有菲涅尔透镜阵列;所述下电池基板为玻璃基板,其朝外的一侧面为光滑平面,其朝内的一面侧上安装有规律排布的太阳能电池阵列;所述太阳能电池阵列与菲涅尔透镜阵列一一对应。
所述主框架为矩形框结构。
所述主框架为铝合金主框架或者合金钢主框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与有益效果:
1、在保证安装强度的前提下,结构简单稳定,牢固可靠;
2、模组组装时,只需在主框架的上、下折边朝外的一面上分别均匀涂上粘接胶,之后再将上透镜板和下电池基板分别粘接于其上,固化后即可,组装程序简便,密封性好,且易于实现自动化组装,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聚光光伏模组的轴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聚光光伏模组拆除上透镜板和下电池基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德兴阳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瑞德兴阳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392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