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充气干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38218.8 | 申请日: | 2014-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38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曾超;闫峰;陶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53/26 | 分类号: | B01D53/26;B01D5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谱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57 | 代理人: | 罗建书 |
地址: | 43022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充气 干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充气干燥的装置,属于压缩空气后处理领域,适用于自动为一定空间的密闭腔体提供质量较高的干燥气源。
背景技术
光电产品的传感器等精密仪器设备对其所处环境气体的干燥度要求较高,为除去传感器密闭腔体内空气中的水汽,通常的做法是往密闭腔体充入干燥氮气或空气,同时需要在密闭腔体内放置分子筛或氧化铝或硅胶等化学剂,利用其吸湿特性来保证密闭腔内空气在一段时间内的干燥度。由于密闭腔体的壳体在结构设计时需考虑对干燥剂盒的收纳,不利于产品结构小型化,且每次更换干燥剂时需人工携带干燥氮气气源到设备现场重新充气并置换干燥剂,具有一定危险性,且工作强度大。传统的干燥方法只能去除水汽,而不能去除气源中的油雾滴、微尘等容易滋生霉菌的有害成分。因此,需要设计一套无需将干燥剂内置于传感器密闭腔体,还能同时去除空气中水汽、油雾滴、微尘等有害成分,在腔体内气体干燥度不达标时能自动充气的装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自动为光电设备传感器或其它精密仪器设备密闭腔充入干燥空气的装置,它能够做到设计简洁、工作简单可靠,并实时保证密闭腔内空气的干燥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充气干燥装置,包括压缩气源生成装置、电磁阀、节流阀、空气干燥组件、单向阀、温湿度传感器和溢流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压缩气源生成装置、电磁阀、节流阀、空气干燥组件、单向阀顺序连接,所述的单向阀的输出口通过管路与被充气干燥的密闭腔体连通,
所述的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被充气干燥的密闭腔体内,
所述的溢流阀安装在被充气干燥的密闭腔体的壳体上,
所述的压缩气源生成装置包括空气压缩机、后冷却器,空气压缩机的输出口通过管路与后冷却器的输入口连通,后冷却器的输出口为压缩气源生成装置的输出口,
所述的空气干燥组件包括顺序连通的管路过滤器、油雾分离器、微雾分离器和高分子膜式空气干燥器。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高分子膜式空气干燥器包括露点指示器和高分子中空隔膜。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后冷却器具有自动排水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充气干燥装置,
1)经过高分子膜式干燥器处理的空气可达到较低的露点。
2)采用温湿度传感器测量空气的干燥度指标比传统的观察硅胶等化学剂的变色更加准确,且不需工作人员频繁到设备现场观察。
3)气路通断由电气控制,容易实现自动化。
4)每次更换干燥器滤芯时无需破坏设备密闭腔体的密封性。
说明书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充气干燥装置的组成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充气干燥装置中的高分子膜式空气干燥器工作原理图。
各附图标记的名称为:压缩气源生成装置—1、空气压缩机—1.1、后冷却器—1.2、自动排水器—1.2.1、电磁阀—2、节流阀—3、空气干燥组件—4、管路过滤器—4.1、油雾分离器—4.2、微雾分离器—4.3、高分子膜式空气干燥器—4.4、露点指示器—4.4.1、高分子中空隔膜—4.4.2、减压阀—4.5、单向阀—5、温湿度传感器—6、被充气干燥的密闭腔体—7、溢流阀—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过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充气干燥装置,用于传感器,它包括压缩气源生成装置1、电磁阀2、节流阀3、空气干燥组件4、单向阀5、温湿度传感器6、溢流阀8。传感器安装在被充气干燥的密闭腔体7内。温湿度传感器6将密闭腔体7内的实测湿度值通过电信号反馈,当实测湿度值高于设定阈值时,比如,可经显示屏显示,由人操作,开启电磁阀2,将干燥空气充入密闭腔体7,其内部气压逐渐升高,当气压值高于溢流阀8的设定值后,溢流阀8排气口被打开,使密闭腔体7内的干、湿混合气体被排出而使密闭腔体7内的气压值为设定值。
如图2所示,压缩空气通过高分子膜式空气干燥器4.4时,被过滤掉水蒸气的压缩空气有少量会随管道进入露点指示器4.4.1,根据其颜色显示状态可了解高分子膜式空气干燥器4.4输出空气的干燥度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382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