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冷室压铸机压射室冷却系统温度实时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31194.3 | 申请日: | 2014-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94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千鑫有色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32 | 分类号: | B22D17/32;B22D1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龚燮英 |
地址: | 3000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铸机 压射室 冷却系统 温度 实时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挤压铸造设备,具体是指一种冷室压铸机压射室冷却系统温度实时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冷室压铸机是压铸设备的一个类型,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汤勺给汤的方式将熔融的金属液体倒入压射室,然后用注射活塞将金属液体高速推入模具中,在保持一定压力情况下冷却凝固而得到成品的一种铸造设备。其适用的压铸金属通常为铝合金、纯铝、镁铝合金、铜合金等。在进行射料压铸时,需要对压射室进行冷却,通过对压射室的冷却,可有效防止合金料液粘附在压射室的内表面上,避免损伤压射室表面和锤头表面。
在现有技术中,为防止上述问题发生,通常都是采取在头板中开设冷却水循环进行冷却,这种方法存在着以下弊端:
1.冷却水循环与压射室有一段距离,是一种间接冷却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冷却效果较差,使得压射室和锤头的寿命短,需经常更换,影响生产和增加了成本。
2.在连续生产过程中,不能确保压射室内腔原料液温度的稳定,容易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对现有技术方案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冷却系统和温度监控模块。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了冷室压铸机压射室冷却系统温度实时监测装置,包括压射室,衬套,测温模块,信号处理器;所述压射室套设在衬套上,压射室上设置有落料口,其特征在于:压射室本体外圆表面上设置有冷却套筒,所述冷却套筒内孔中设置有水流循环;所述压射室与衬套相接触的部位上设有冷却介质循环通道,所述测温模块的测温探头浸泡在冷却介质循环通道中,所述测温模块和信号处理器相连接。
其中,所述冷却介质循环通道为螺旋形通道;所述压射室本体与衬套之间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冷却套筒的壁上开有与水流循环连接的进水接口出水接口;所述冷却介质进口和水流循环共用同一个进水接口。
本实用新型的和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通过直接在压射室本体上开设冷却介质循环通道并增设温度实时监测装置,有效防止合金料液粘附在料筒的内表面上;
2、确保了原料液温度的温度,提高了产品质量;
3、延长了料筒和锤头的寿命,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压铸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冷室压铸机压射室冷却系统温度实时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压射室,2、衬套,3、落料口,4、冷却介质循环通道,5、冷却套筒,6、水流循环,7、进水接口,8、出水接口,9、测温模块,10、信号处理器,11、冷却介质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提供了冷室压铸机压射室冷却系统温度实时监测装置,包括压射室1,衬套2,测温模块9,信号处理器10;所述压射室1套设在衬套2上,压射室1上设置有落料口3,其特征在于:压射室1本体外圆表面上设置有冷却套筒5,所述冷却套筒5内孔中设置有水流循环6;所述压射室本体1与衬套2相接触的部位上设有冷却介质循环通道4,所述测温模块9的测温探头浸泡在冷却介质循环通道4中,所述测温模块9和信号处理器10相连接。
其中,所述冷却介质循环通道4为螺旋形通道;所述压射室1与衬套2之间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冷却套筒5的壁上开有与水流循环6连接的进水接口7、出水接口8;所述冷却介质进口和水流循环共用同一个进水接口。
在实际生产中,将冷却介质循环通道4与压射室1端部的进水接口相连接,在冷却介质的循环通道4中加入冷却介质,测温模块9实时监测冷却介质温度,及时进行温度调整,冷却介质流经至压射室1底部的冷却介质出口10流出;水流直接将料筒上的热量带走,可以对料筒表面进行冷却;冷却介质循环通道4和冷却水循环共同作用,避免合金液粘附在料筒表面,防止锤头与料筒在相对运动中损坏料筒和锤头表面,可避免合金液的热量传递到头板;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压铸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千鑫有色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千鑫有色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311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