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暖机组供热的控制模式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30170.6 | 申请日: | 2014-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845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骆德育;张江南;杨文灼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瑞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9/10 | 分类号: | F24D19/1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罗伟平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暖 机组 供热 控制 模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供热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暖机组供热的控制模式。
背景技术
供热主要是针对北方城市,进入冬季后为保证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而采取的一系列供热保暖措施。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集中供热。集中供热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的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和采暖用热。集中供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它具有节约燃料、减少城市污染等优点,所以发展速度很快。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采用集中供热。
北方冬天户外非常寒冷,而屋内因为有了供热器所以非常暖和,屋内供热器主要由热水提供热源,在地热充足的地方,室内供热设施集中供暖采用地热比较多,目前利用地热供热的设施主要是通过深井泵放入地热井中泵送地热水通过混水箱以及换热器到各家各户,现有地热供热设施中存在如下问题:对深井泵性能要求较高、检修成本高、供热成本高、能耗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采暖机组供热的控制模式,该模式具有结构简单、节约能源和供热成本低等特点,而且可有效控制地暖循环泵的运行,从而快速地实现供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采暖机组供热的控制模式,包括采暖机组、热水加热循环泵、中间盛水器、地暖循环泵和地暖盘管,所述采暖机组与所述中间盛水器连通,所述热水加热循环泵设置于所述采暖机组与所述中间盛水器的连通管道,所述地暖盘管与所述中间盛水器连通,所述地暖循环泵设置于所述地暖盘管与所述中间盛水器的连通管道;所述地暖循环泵的输出端设置有采暖温度探头,所述中间盛水器内设置有温度测试仪,所述采暖机组设置有控制器,所述采暖温度探头和所述温度测试仪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采暖机组供热的控制模式的一种改进,所述热水加热循环泵靠近于所述中间盛水器,这样有利于热水的循环,当中间盛水器的热水不够温度时,热水加热循环泵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迅速反应从而启动热水循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采暖机组供热的控制模式的一种改进,所述地暖循环泵靠近于所述中间盛水器,当地暖盘管这边的温度没达到设定值时,可随时启动地暖循环泵将热水运送到地暖盘管。然而地暖循环泵的启动要满足一个条件:中间盛水器的热水温度>热水检测温度(地暖循环回路内的实际检测温度)+5℃。只有满足这个条件时,中间盛水器中的热水才能有效的运送到地暖盘管,不会因为在运送过程中的热消耗而做无用功。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采暖机组供热的控制模式的一种改进,所述中间盛水器包括盛水器主体及密封盖接于所述盛水器主体的密封盖。这样的结构很好的实现了中间盛水器的热水储存,不会让热量流失。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采暖机组供热的控制模式的一种改进,所述地暖盘管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地暖盘管安装于需供热的房间内。所述地暖盘管的数量可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当然还需考虑天气等原因,较冷的地方可多布置地暖盘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包括采暖机组、热水加热循环泵、中间盛水器、地暖循环泵和地暖盘管,采暖机组与中间盛水器连通,热水加热循环泵设置于采暖机组与中间盛水器的连通管道,地暖盘管与中间盛水器连通,地暖循环泵设置于地暖盘管与中间盛水器的连通管道;地暖循环泵的输出端设置有采暖温度探头,中间盛水器内设置有温度测试仪,采暖机组设置有控制器,采暖温度探头和温度测试仪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通过控制器对地暖循环回路和热水加热循环回路的有效控制,使得本实用新型节约了能源和降低了供热成本,地暖循环泵和热水加热循环泵的设置快速地实现了地暖循环回路供热和热水加热循环回路的输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瑞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瑞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301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