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导向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22821.7 | 申请日: | 2014-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23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 发明(设计)人: | 茹江英;赵建宁;丛宇;康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B17/90 | 分类号: | A61B17/90;A61B17/8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夏平;李晓峰 |
| 地址: | 21000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踝骨 复位 固定 导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导向装置。
背景技术
踝关节骨折在四肢骨关节损伤中较为常见,且常伴有内踝骨折。经典的AO治疗方法是用两枚空心拉力螺钉对内踝骨折块加以固定,在对骨折端加压同时也起到抗旋转作用,术后疗效令人满意。但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常面临两大技术问题:一是内踝骨折块复位后的如何有效维持。目前临床上常用1-2把布巾钳钳夹骨折线两端,由于其为无限量钳夹,且钳夹后常影响克氏针进针位置,故给骨块复位后维持及穿针固定带来较大困难;二是经内踝尖矢状面平行穿两枚克氏针固定骨折端时方向难以把握,常需在“C”形臂透视机下反复证实克氏针位置,不仅增加了医务人员的X线暴露量,且反复穿针常致内踝骨折块破坏而影响骨折固定的牢靠性。术后也很容易使内踝骨折的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造成终生残疾。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导向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导向装置,它包括固定主体板,所述固定主体板的近端为平直板,远端为弧形钩板,所述的平直板上设有一个圆形的近端固定孔用于配合长柄导向套筒和克氏针提拉复位骨折块及固定所述的固定主体板,所述弧形钩板内侧面的曲面形状与人体内踝骨表面形状相吻合,所述的弧形钩板上并列设有两个圆形的远端固定孔用于配合短柄导向套筒和克氏针固定骨折块,并列设在弧形钩板上的两个远端固定孔之间纵向设有一个矩形孔。所述矩形孔用于观察骨折线和判断远端骨折块复位情况。
该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导向装置在使用时,长柄导向套筒和短柄导向套筒分别可拧入并固定于近端固定孔和远端固定孔。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近端固定孔和远端固定孔的内壁为螺纹圆锥形,所述长柄导向套筒和短柄导向套筒的尾部为与所述近端固定孔和远端固定孔相匹配的螺纹圆锥形。使用时外置导向套筒可拧入固定孔并稳定固定成一体。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近端固定孔的轴线与所述的平直板相垂直,所述的远端固定孔的轴线方向与内踝骨轴线相一致。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长柄导向套筒长度为35~45mm,优选为40mm,所述短柄导向套筒长度为10~20mm,优选为15mm,所述长柄导向套筒或短柄导向套筒的内径为2mm,外径为4mm。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主体板的厚度为2.5mm,所述固定主体板的宽度为8mm,所述固定主体板的长度为40mm,所述弧形钩板的H值为1.0~2.5cm,H值为钩尖至平直板与弧形钩板移行部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导向装置具有如下结构特点:所述远端弧形钩板采用其内侧面形状与人体内踝骨表面形态相吻合的曲面结构设计,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导向装置使用的结构相容性以及使用的稳定性;外置长柄导向套筒与近端固定孔固定成一体后可对内踝骨折块进行提拉复位,随后经长柄导向套筒插入克氏针后使得骨块复位维持变得异常轻松;而沿钢板纵轴方向设计的一个矩形孔,对于观察骨折线和判断远端骨折块复位情况提供极大方便。远端固定孔的轴线方向与内踝轴线相一致的设计,确保克氏针穿入的方向平行于内踝关节面,降低术中X线的暴露量,辅助术者更好、更快地完成内踝骨折两枚空心拉力螺钉的固定手术,有效避免了术后内固定失效、复位丢失等并发症的发生。该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导向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快捷、骨折固定牢靠,也可降低术中X线暴露量,并获得术后满意疗效。
附图说明
图1为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导向装置的构件图。
图2为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导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导向装置的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228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桌面区域共享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醋酸纤维生产过程中的丝条并丝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