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空调压缩机油分离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21092.3 | 申请日: | 2014-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282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 发明(设计)人: | 曹庆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5B43/02 | 分类号: | F25B43/02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永生 |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空调 压缩 机油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空调压缩机油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的制冷系统中压缩机润滑油选择的是与制冷剂互溶的润滑油,也就是当压缩机运转工作时,制冷剂和润滑油同时被压缩排出,制冷剂携带润滑油在制冷部件内循环。因润滑油的比例约在5%~10%,影响压缩机的压缩效率和冷凝器、蒸发器的换热效率,从制冷效率方面考虑,润滑油参与循环的比例越低,制冷效率越高。
如图3所示,现有汽车空调压缩机多没有分离装置,汽车空调压缩机在运转工作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同时大量润滑油进入压缩机被压缩后从排气口直接排出,进入管路、冷凝器、蒸发器随制冷剂循环,影响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换热效率,从而影响汽车空调的制冷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空调压缩机油分离装置,以达到降低汽车空调压缩机润滑油参与制冷剂循环的比例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汽车空调压缩机油分离装置,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内用于分离润滑油的填料层,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与压缩机高压气道相连通的分离进气口、用于与压缩机排气管路相连通的分离排气口、用于与压缩机内腔相连通的排油口,所述分离排气口位于壳体顶部,所述排油口位于壳体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为圆筒形,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与压缩机本体相连接的外螺纹。
所述填料层为不锈钢丝网。
所述壳体包括外筒和设在外筒内的内筒,填料层位于外筒和内筒之间,外筒和内筒之间顶部密封、底部开口,分离进气口位于外筒上,分离排气口位于内筒顶部筒口。
所述分离进气口位于外筒侧壁上部。
所述内筒顶部筒口为内六角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分离装置中的填料层将制冷剂蒸汽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降低汽车空调压缩机润滑油参与制冷剂循环的比例,提高汽车空调压缩机的压缩机效率和提高冷凝器、蒸发器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汽车空调制冷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离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离流向示意图。
图3为现有空调压缩机制冷剂蒸汽流向示意图。
图中:1.压缩机排气管路、2.压板、3.固定螺栓、4.压缩机本体、5.分离进气口、6.分离排气管、7.壳体、8.压缩机高压气道、9.排油口、10.压缩机内腔、11.O型圈Ⅰ、12.填料层、13.压缩机排气腔、14.分离排气口、15.外螺纹、16.内六角孔、17.O型圈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该汽车空调压缩机油分离装置,包括壳体7和设在壳体7内用于分离润滑油的填料层12,其中,壳体7为圆筒形结构,壳体7上设有用于与压缩机本体4相连接的外螺纹15,壳体7通过螺纹配合在压缩机本体4内的压缩机排气口位置处。
壳体7为双层空腔结构,它包括外筒和内筒,内筒位于外筒中,填料层12位于内、外筒壁之间,外筒和内筒之间顶部密封、底部开口,内筒顶部和底部均为开口,内筒内形成分离排气管6,分离进气口5为两个,均设在外筒侧壁的上部,分离排气口14位于内筒顶部筒口,外筒底部为锥筒,在锥筒底部设有排油口9。
分离装置的壳体7通过螺纹装配在压缩机本体4内,压缩机排气管路1通过压板2固定在压缩机本体4上,压板2与压缩机本体4之间通过固定螺栓3锁紧固定,压缩机排气管路1与分离排气口14相对接通,压板与压缩机本体之间通过O型圈Ⅱ17进行密封。
压缩机本体4内安装壳体处为一腔体,该腔体与压缩机高压气道8相连通形成压缩机排气腔13,分离进气口5位于压缩机排气腔13内,使分离进气口5与压缩机高压气道8相连通。
压缩机本体4与外筒底部外壁之间设有O型圈Ⅰ11,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防止漏气,外筒底部的排油口9与压缩机内腔10相连通。
内筒顶部筒口为内六角孔16,便于将壳体安装在压缩机本体上。填料层12为不锈钢丝网,制冷剂蒸汽与不锈钢丝网碰撞,不锈钢丝网能较好的吸附润滑油蒸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210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日历杯子
- 下一篇:一种婴幼儿带柄透气餐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