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苗床灌溉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20288.0 | 申请日: | 2014-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9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勇;蒙格平;王成志;张健;陈月红;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25/02 | 分类号: | A01G25/02;A01G25/16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温珊姗;许莲英 |
地址: | 10004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苗床 灌溉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灌溉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苗床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水资源相对短缺,农业用水占全社会总用水的60%,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与发达国家灌溉水利用系数0.75-0.85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设施农业花卉栽培、育苗一般在苗床上进行,苗床栽培主要采用穴盘和盆栽方式,由于作物种植间距随冠层发育和生育期不断发生变化,采用传统的滴灌设计方法,很难满足作物间距不断变化的生产实际。
目前,苗床灌溉一般采用管灌方式、滴灌或潮汐式灌溉方面,管灌方式是工人拿灌水器逐盆灌溉,需要大量人工、劳动效率比较低,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苗床栽培采用滴灌方式最大的难点在于滴灌系统滴头间距固定与种植盆间距不断变化之间存在矛盾。而潮汐式灌溉在国外应用较多,主要通过建设不透水苗床,从下部供水使苗床达到一定淹没深度的供水方式,潮汐式灌溉对灌水深度控制精度比较严格,且现有丝网苗床要改造为不透水苗床,同时苗床的水平误差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淹没深度差异会影响作物生长均匀性,投资和管理要求均较高。因此,研发一种投资省、灌水均匀度高、灌溉水利用率高的苗床灌溉系统迫在眉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溉水利用系数、降低运行维护费用的苗床灌溉系统。
一种苗床灌溉系统,包括供水管网1、支管4、苗床灌水毯5、排水管网7和滴灌带13,所述供水管网1、支管4、滴灌带13、排水管网7依次通过管道相连,支管4设置在苗床灌水毯5一端,与支管4相连通的多个滴灌带13平行设置并贯穿苗床灌水毯5的无纺布芯层10;所述苗床灌水毯5从上至下由无纺布面层9、无纺布芯层10、无纺布底层11和不透水层12组成。
所述供水管网1与支管4之间的管道上还设有过滤器2和控制阀3。
所述控制阀3为无线直流控制阀,可以远程接受开关信号,减少控制系统布线投资,便于维护。
所述滴灌带13与排水管网7之间的管道上还设有排水阀6。
所述不透水层12为高密度聚乙烯层。
本实用新型苗床灌溉系统的优点是:适合于设施农业苗床栽培方式,与管灌相比,具有省工、节水、减少面源污染等优点;与潮汐式灌溉相比,具有一次性投资少、苗床改造费用低、灌水均匀等优点,可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用水管理水平。
本实用新型大幅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远程控制而不依赖于手工操作,在现有灌溉设备基础上改造成本低,操作简单易推广;可显著提高苗床的灌水均匀度,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苗床灌溉系统的平面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苗床灌溉系统的剖面图。
图3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中,1为供水管网,2为过滤器,3为控制阀,4为支管,5为苗床灌水毯,6为排水阀,7为排水管网,8为苗床,9为无纺布面层,10为无纺布芯层,11为无纺布底层,12为高密度聚乙烯不透水层,13为滴灌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1-3所示,一种苗床灌溉系统,包括供水管网1、支管4、苗床灌水毯5、排水管网7和滴灌带13,所述供水管网1、支管4、滴灌带13、排水管网7依次通过管道相连,支管4设置在苗床灌水毯5一端,与支管4相连通的多个滴灌带13平行设置并贯穿苗床灌水毯5的无纺布芯层10;所述苗床灌水毯5从上至下由无纺布面层9、无纺布芯层10、无纺布底层11和不透水层12组成,苗床灌水毯5主要用于向穴盘和栽培盆底部供水,起到均匀布水、支撑盆体重量、不变形、底部防水的多重作用,无纺布层之间采用分层胶结方式,保证了灌水毯的平整度。
所述供水管网1与支管4之间的管道上还设有过滤器2和控制阀3。供水管网1主要用于输送灌溉水或营养液;过滤器2主要用于过滤水中杂质;控制阀3主要用于开关苗床灌溉系统;支管4主要用于向滴灌带13布水。
所述控制阀3为无线直流控制阀,可以远程接受开关信号,减少控制系统布线投资,便于维护。
所述滴灌带13与排水管网7之间的管道上还设有排水阀6,排水阀6和排水管7主要用于排除余水。
所述不透水层12为高密度聚乙烯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202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预制直埋交联聚乙烯双管变径工作保温管
- 下一篇:阀门密闭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