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解增氧水稻育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19956.8 | 申请日: | 2014-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98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肖卫华;姚帮松;刘强;熊元基;张立成;黄晓波;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9/10 | 分类号: | A01G9/10 |
代理公司: | 长沙朕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3 | 代理人: | 胡慧 |
地址: | 410128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 水稻 育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育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电解进行增氧的水稻育秧装置。
背景技术
早在1000多年前的古农书中就有类似“秧好半年稻”的记载,那时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育秧是多收产量的一种重要手段。沿袭至今,如何培育出高素质的秧苗是水稻精耕细作、稳产高产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而常规育秧在育秧过程中由于秧苗根系常出现缺氧情况,不利于秧苗根系生长,根系欠发达,根系活力不强,个体发育不均,很难实现高出秧率和高整齐度,不利于移栽本田后的早生快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简单易行、低成本、高成活率、能显著提高秧苗素质的电解增氧水稻育秧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解增氧水稻育秧装置,包括育秧盆、电源、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解阳极以及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解阴极,所述育秧盆内装设有隔板,隔板将育秧盆的内腔分隔成下腔体和用于育秧的上腔体,所述隔板上设有连通上腔体和下腔体的连通孔,所述电解阳极设于下腔体中,所述电解阴极设于上腔体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隔板的上表面铺垫有纱网布层。
所述纱网布层的上表面铺垫有土工布层。
所述电解阳极设有两个,两个电解阳极间隔布置在下腔体的底部;所述电解阴极设有两个,两个电解阴极分别布置于上腔体的相对两侧壁上。
所述电解阳极和电解阴极均为石墨电极;所述电源为V蓄电池。
所述隔板上设有多个连通孔,多个连通孔呈矩形阵列排布。
所述隔板的上表面还设有多个凸起,多个凸起呈矩形阵列排布,并且多个凸起和多个连通孔呈梅花状交错分布。
所述凸起为梯形体。
所述水稻育秧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电解时间的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连接于电解阴极和电源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电解增氧水稻育秧装置在使用时,在隔板的上方放置育秧用的土壤,并将上腔体和下腔体均灌满水,通电后位于下腔体中的电解阳极电解产生氧气,由于隔板的上方有土壤层存在,氧气会在隔板的下方富集,并缓慢而均匀的通过隔板上的连通孔进入到秧苗根系层土壤,供秧苗生长所需,并且在电解停电之后一段时间内,足够保证秧苗根际土壤的氧含量;而位于上腔体中的电解阴极电解产生氢气,由于氢气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小,会快速地释放到空气中去,同时在电解阴极附近会出现钙、镁、锌等离子等富集,有助于改善水稻秧苗长势、促进壮苗发根、提高植株抗病和抗倒伏能力。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电解增氧水稻育秧装置进行育秧,具有育秧成活率高,秧苗粗壮,根系发达,根系活力强,秧苗素质高等优点,对加快移栽成活速度,促进早生快发,并为后期的穗多穗大、实现高产稳产奠定基础,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该电解增氧水稻育秧装置还具有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可重复使用,有利于集中生产化育秧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解增氧水稻育秧装置的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解增氧水稻育秧装置的俯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解增氧水稻育秧装置的侧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解增氧水稻育秧装置中隔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解增氧水稻育秧装置中隔板的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育秧盆;11、上腔体;12、下腔体;2、电源;3、电解阳极;4、电解阴极;5、隔板;51、连通孔;52、凸起;6、纱网布层;7、土工布层;8、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农业大学,未经湖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199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