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屏蔽氧化锌避雷器瓷套表面电流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19884.7 | 申请日: | 2014-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427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鲲;郭晓君;李志华;黄亚艺;王琼;吴文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R1/18 | 分类号: | G01R1/18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屏蔽 氧化锌 避雷器 表面 电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屏蔽氧化锌避雷器瓷套表面电流的装置。
背景技术
测量运行电压下的交流泄漏电流是判断氧化锌避雷器状态好坏的重要手段。因此泄露电流试验是变电站内避雷器预防性试验中的重要项目之一。现有泄漏电流的测量,大多都是将测量装置安装在避雷器接地端,这样得到的泄漏电流值包括流过避雷器瓷套表面的电流,存在测量不准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屏蔽氧化锌避雷器瓷套表面电流的装置,将避雷器瓷套表面的电流分流出去,不流入安装在避雷器接地端的泄漏电流测量装置,提高避雷器泄露电流测量的精确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屏蔽氧化锌避雷器瓷套表面电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绝缘撑杆、第二绝缘撑杆、一接地导线以及用于撑开所述第一绝缘撑杆和第二绝缘撑杆的弓形弹簧片;所述第一绝缘撑杆的顶端设置有第一L形板,所述第二绝缘撑杆的顶端设置有第二L形板,所述第一L形板的竖直端面设置有的第一螺旋夹线器,所述第二L形板的竖直端面设置有的第二螺旋夹线器,所述接地导线夹持在所述第一螺旋夹线器和第二螺旋夹线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撑杆和第二绝缘撑杆的底端贴紧,形成一V字形,并通过锁扣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撑杆顶端与所述第一L形板水平端面的外侧中部固定;所述第二绝缘撑杆顶端与所述第二L形板水平端面的外侧中部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接地导线的一端到三分之一处包有绝缘层,其余部分裸露,裸露部分导线的末端接有一金属鳄鱼夹。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弓形弹簧片两端分别开有卡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对氧化锌避雷器进行泄漏电流的测量时,本实用新型的屏蔽氧化锌避雷器瓷套表面电流的装置能将避雷器瓷套表面的电流分流出去,不流入安装在避雷器接地端的泄漏电流测量装置,提高避雷器泄露电流测量的精确性,操作简便易行、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接地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示意图。
图中:11—第一L形板 12—第一螺旋夹线器 13—第一绝缘撑杆
21—第二L形板 22—第二螺旋夹线器 23—第二绝缘撑杆
4—锁扣 5—弓形弹簧片 6—卡槽 7—接地导线
71—绝缘层 72—裸露部分导线 73—金属鳄鱼夹 8—避雷器瓷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屏蔽氧化锌避雷器瓷套表面电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绝缘撑杆13、第二绝缘撑杆23、一接地导线7以及用于撑开所述第一绝缘撑杆13和第二绝缘撑杆23的弓形弹簧片5;所述第一绝缘撑杆13的顶端设置有第一L形板11,所述第二绝缘撑杆23的顶端设置有第二L形板21,所述第一L形板11的竖直端面设置有的第一螺旋夹线器12,所述第二L形板21的竖直端面设置有的第二螺旋夹线器22,所述接地导线7夹持在所述第一螺旋夹线器12和第二螺旋夹线器22之间。
请参照图3,所述第一绝缘撑杆13和第二绝缘撑杆23的底端贴紧,形成一V字形,并通过锁扣4连接。
请继续参照图1,所述第一绝缘撑杆13顶端与所述第一L形板11水平端面的外侧中部固定;所述第二绝缘撑杆23顶端与所述第二L形板21水平端面的外侧中部固定。
请参照图2,所述接地导线7的一端到三分之一处包有绝缘层71,其余部分裸露,裸露部分导线72的末端接有一金属鳄鱼夹73。
请继续参照图1,所述弓形弹簧片两端分别开有卡槽。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撑杆,L形板以及螺旋夹线器由环氧树脂绝缘材料制成。
为了让一般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示意图对屏蔽氧化锌避雷器瓷套表面电流的装置进行详细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198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