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漏液监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19696.4 | 申请日: | 2014-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858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兵;陈伟;孟凡明;马海波;阎红卫;刘效疆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中物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3/16 | 分类号: | G01M3/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吴开磊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漏液监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漏液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电化学液流电池一般称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大型电化学储能装置,正负极全使用钒盐溶液的称为全钒液流电池,简称钒电池。其荷电状态100%时电池的开路电压可达1.5V。液流电池有时会发生电解液漏液的情况,一旦电解液漏干,可能会导致设备烧坏,因此需要人力巡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无法做到实时监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漏液监测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漏液监测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为管状;固定块,固定块设置在壳体的内部,固定块采用绝缘材料制成,固定块与壳体的管壁形成具有一个开口端的空腔;两根导线,导线贯穿固定块且间隔设置,两根导线的伸出固定块的部分为伸出端,伸出端设置在空腔内,两根导线的远离伸出端的一端与检测两根导线是否连通的检测机构连接。
进一步地,空腔的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液孔,进液孔贯穿壳体,用于连通空腔的内外两侧。电解液可以从进液孔中进入空腔,开口端的端面可以做成平面,与凹槽的底部接触更加充分,壳体更加稳定,不容易倾倒。
进一步地,固定块上设置有排气孔,排气孔竖向贯穿固定块。电解液进入空腔后并到达一定的高度时,液面与空腔会形成一个密封的结构,液面上方的气体无法排出,液面也无法继续上升;若伸出端的位置较为靠上,则电解液液面较低导致无法使两个伸出端连通,增设排气孔后,液面上方的空气会从排气孔中排出,液面可以继续上升,直至将伸出端完全浸泡,确保两个伸出端能够连通,监测结果更加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两个伸出端均为铂丝。铂丝的性能稳定,不会被潮湿的空气或电解液腐蚀,使用寿命较长。
进一步地,两个伸出端的靠近固定块的根部距离大于两个伸出端的长度之和。若两个伸出端靠的过近,可能会导致搭接短路,损害漏液监测装置,将两个伸出端的间距设置成大于两个伸出端的长度之和,即使两个伸出端同时向对方靠近也无法实现搭接,则二者无法造成短路,也不影响电解液使二者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壳体用于支撑固定块和导线;固定块用于将导线固定;两根导线外接于检测机构,远离检测机构的一端通过电解液闭合的情况下,检测机构检测到信号;伸出端暴漏在空腔内,电解液进入空腔后,两个伸出端闭合,线路连通,检测机构作出相应的反应;固定块为绝缘材料,保证了两个伸出端不会通过固定块连通短路。
漏液监测装置的监测过程:在原电池下方的地面挖出凹槽,将漏液监测装置放置的凹槽内,空腔的开口端端面接触凹槽的底面,导线与检测机构连接;原电池漏液时,露出的电解液流入凹槽内并经过开口端的端面进入空腔内,电解液使两个伸出端连通,电路闭合并正常工作,检测机构检测到信号,通过指示灯、显示器或报警器等发出漏液信号,使工作人员及时知晓漏液状况并检测原电池的各个部件,避免电解液流露过多或漏干对设备造成损害。这种结构的漏液监测装置安装完成后,只需要观察检测机构的状态即可清楚原电池是否漏液,可以及时排除故障,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观察检测、能够实现实时监测,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并且,漏液监测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可以在原电池下方安放足够多的该装置检测漏液。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漏液监测装置主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漏液监测装置的除去检测机构后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漏液监测装置除去检测机构后的A-A剖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漏液监测装置主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漏液监测装置的除去检测机构后的俯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漏液监测装置除去检测机构后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中物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中物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196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