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隔物温灸按摩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19044.0 | 申请日: | 2014-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27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应昆;宋丹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A61H39/04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李安霞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物温灸 按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临床治疗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的隔物温灸疗法的器具。
背景技术
在中国传统中医的针灸疗法中,艾灸是一种最为普遍和常用的灸法。传统的温灸是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目前,市场上的温灸产品一般都是通过点燃艾草制品,然后放在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盒子中,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进行施灸。这类产品大都能满足施灸和(或)隔物施灸,不能满足隔物施灸同时按摩疗法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以实现温灸、隔物灸同时加按摩的温灸器,不仅能进行传统的灸疗,而且还能同时按摩治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隔物温灸按摩器,包括灸筒,灸条仓,按摩饼,其中所述灸筒下部呈圆台状,内部设置有圆锥状网,所述灸条仓装在所述灸筒上部的圆柱腔内,按摩饼固定连接在灸筒底部的敞口处,所述按摩饼上还设置有气孔。
所述灸筒上部的圆柱外设置有塑料把手,其上设置有对应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的凹槽。
所述灸筒上部的圆柱与塑料把手之间设置有隔热石棉。
所述灸条仓是圆柱状腔体,上端与带有压簧的顶盖通过螺纹连接,下端圆口处固设有交叉的金属丝,圆柱状腔体的外侧壁轴向上设置有多个向外凸起的C形簧片,均布在圆周至少三个。
所述按摩饼是由橡胶制成。
所述按摩饼上的气孔孔径为0.5~0.8mm,均匀分布在按摩头之间。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简单、安全。不仅能实现悬定施灸、回旋施灸、雀啄施灸等施灸手法的传统灸疗,而且还能同时进行隔物灸、按摩等组合治疗,增强了灸疗功效,从而更好地发挥了温灸器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灸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灸条仓的仰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按摩饼的仰视示意图;
图中:1-按摩饼,2-灸筒,3-灸条仓,4-顶盖,5-压簧,6-C形簧片,7-圆锥状网,11-按摩头,12-气孔,21-塑料把手,22-隔热石棉,23-凹槽,31-金属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物温灸按摩器,包括灸筒2,灸条仓3,按摩饼1,其中所述灸筒2下部呈圆台状,内部设置有圆锥状网7,所述灸条仓3装在所述灸筒2上部的圆柱腔内,按摩饼1固定连接在灸筒2底部的敞口处,所述按摩饼1上还设置有气孔12。圆锥状网7的顶尖便于掉下的灸条灰通过圆锥斜面掉落在四周,避免集中堆积,影响温度以及药效的下传。按摩饼1与灸筒2底部的敞口处可以是螺纹连接或卡式连接,以便于拆装。按摩饼1上方可放置葱、姜、蒜等物质,以达到隔物灸的效果。灸条仓3在灸筒2上部的圆柱状腔内能上下移动,可以快速调整燃烧的灸条与人体皮肤表面的距离,从而实现快速调温和悬定施灸。
优选的,如图2所示,灸筒2上部的圆柱外设置有塑料把手21,其上设置有对应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的凹槽23。进一步的,在灸筒2上部的圆柱与塑料把手21之间设置有隔热石棉22。便于操作和防止烫手。
优选的,如图1、3所示,灸条仓3是圆柱状腔体,上端与带有压簧5的顶盖4通过螺纹连接,下端圆口处固设有交叉的金属丝31,圆柱状腔体的外侧壁轴向上设置有多个向外凸起的C形簧片6,均布在圆周至少三个。在进行灸治疗时,压簧5顶压灸条的一端推进灸条燃烧,灸条火头在金属丝31的阻挡下,避免了灸条火头的悬空和与储灰圆锥状网7的直接接触,使灸条燃烧充分,利于热量充分散发,达到了灸条火头的位置自动保持,自动落灰,温灸器自动恒温。C形簧片6使灸条仓3与灸筒2上部的圆柱状腔之间可上下移动的紧密配合,在外力作用下灸条仓3在灸筒2上部的圆柱状腔内可以上下快速移动或悬停,从而实现快速调温和进行雀啄灸疗,让施灸穴位产生忽冷忽热的感觉,以排出体内寒气或垃圾。
优选的,如图4所示,由橡胶制成按摩饼1,其上的气孔12孔径为0.5~0.8mm,均匀分布在按摩头11之间。可以对施灸部位进行局部按摩,用力下压时,姜汁或艾条烟可通过按摩饼1的气孔12排出,有温热作用的姜汁或艾条烟即可作用于皮肤表面,进行回旋施灸,使穴位附近的血液更加通畅,温灸疗效更加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未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190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