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止鼾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17132.7 | 申请日: | 2014-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24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卢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星 |
主分类号: | A61F5/56 | 分类号: | A61F5/56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明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45106 | 代理人: | 张智生 |
地址: | 537111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止鼾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理疗装置,尤其是止鼾器。
背景技术
打鼾有损形象与健康,亦影响别人休息,一般是由于睡资不良造成呼吸道不畅所致,因此可以利用电子与机械的手段改变这种不良习惯,来达到止鼾的目的。
现在市面上有售的止鼾器较多是采用脉冲电压刺激人体,使打鼾者清醒来达到止鼾的目的,它的弱点就是电击时容易使人害怕,有许多人受不了电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非电击止鼾器。
本实用新型止鼾器是用直流延时声控开关电路连接一个微型振动器构成,当打鼾者打鼾时,鼾声触发声控开关导通,输出电流电压,使连接在一起的振动器振动,振动器与人体某位置接触,鼾声不断,振动也不停,促使打鼾者改变睡姿形成良好的习惯,而达到止鼾目的。具体为:
一种止鼾器,它包括声控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声控开关电路信号输入端连接的拾音器;
电源输入端与所述声控开关电路输出端连接的微型振动器。
以上结构的止鼾器,将拾音器设在靠近打鼾时发出声音的嘴鼻旁,微型振动器设在人体上的某个敏感部位或穴位。当打鼾时从嘴鼻发出的声音传到拾音器中,拾音器将传给声控开关电路,声音在声控开关电路转换成电流,经放大后从输出端传给微型振动器,微型振动器得到电能产生振动,刺激人体上的敏感部位或穴位,提醒打鼾者,达到止鼾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在图中,集成电路模块F1~F5,电容C1~C3,电阻R1~R7,二极管D1、D2,拾音器S,微型振动器Z。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从图中可知,声控开关电路采用了五个集成电路模块F1~F5、三个电容C1~C3、七个电阻R1~R7和两个二极管D1、D2构成;其中,电阻R7为可调电阻,二极管D2为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D2与电阻R6构成指示电路,当集成电路模块F5的输出为高电平时,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五个集成电路模块F1~F5均是型号为CD4069的反相器,其中,集成电路模块F1的输出端通过电容C1与集成电路模块F2的信号输入端连接;集成电路模块F2的信号输出端与集成电路模块F3的信号输入端连接;集成电路模块F3的输出端通过二极管D1与集成电路模块F4的信号输入端连接;集成电路模块F4的信号输出端与集成电路模块F4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拾音器S的信号输出端通过电容C1与声控开关电路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微型振动器Z的电能输入端与集成电路模块F5的输出端连接。声控开关电路的输入电压为直流3~6V。集成电路模块F3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容C3、电阻R5的一端和集成电路模块F4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电容C3和电阻R5的另一端与公共地连接。电阻R4、R7串接后,可调电阻R7的另一端和调节端与公共地连接。调整可调电阻R7可调节微型振动器Z的振动力度。
拾音器S通过电容C1输入音频信号到声控开关电路,当无声音信号时,集成电路模块F1的输出端无信号输出,集成电路模块F5的输出端为低电平。当有声音时,声音信号经拾音器S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电容C1将音频信号输给集成电路模块F1,该电信号经F1、F2整形放大后又输给集成电路模块F3,集成电路模块F3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并通过二极管D1对电容C3充电,使电容C3两端的电压迅速升高,当超过某定值时使集成电路模块F4的输出端输了低电平,该低电平经集成电路模块F5倒相后输出高电平,微型振动器Z得到电能而产生振动;同时,发光二极管D2发光。微型振动器Z振动一阵子后,电容C3向电阻R5放电,当电容C3上的电压降至某值时,F5输出变为低平,电路又恢复常态。相当于使用者被微型振动器Z振醒,不打鼾了。
所述的拾音器S、微型振动器Z均为现有技术产品,例如手机上的微型话筒和振动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星,未经卢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171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