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框架式幕墙玻璃安装系统用玻璃托板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08444.1 | 申请日: | 2014-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59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 发明(设计)人: | 罗玉志;鲍忠炎;曲桂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玻机智能幕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B2/88 | 分类号: | E04B2/88;E04F21/18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林君如 |
| 地址: | 201108 上海市闵行***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框架 幕墙 玻璃 安装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玻璃幕墙系统中的组件,尤其是涉及一种框架式幕墙玻璃安装系统用玻璃托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框架式玻璃幕墙安装时的玻璃托板大多有两种安装方式,一种是通过自攻螺钉将玻璃托板固定在铝合金的横梁上,另一种是穿在横梁上的,横梁上有相应的凹槽,玻璃托板就通过凹槽穿在横梁上。在用第一种方法安装玻璃托板时,自攻螺钉存在竖向的剪力,久而久之,自攻螺钉就会出现间隙裂缝,导致螺钉松动甚至脱落,从而玻璃托板就不能起到支撑玻璃的作用,时间久了,玻璃就会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坠落,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用第二种方法安装玻璃托板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玻璃托板要在安装横梁之前安装,否则等横梁安装好后玻璃托板就无法安装了,在安装的工艺上存在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够承载较大的载荷、安装方便、结构简单的框架式幕墙玻璃安装系统用玻璃托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框架式幕墙玻璃安装系统用玻璃托板,用于承托玻璃幕墙系统中的中空玻璃,该玻璃托板呈T形结构,使用时横向放置,前端呈竖直结构,嵌设在玻璃幕墙系统的横梁内,后端呈水平结构,水平部分长度根据中空玻璃的厚度确定,托住整块中空玻璃但不超出中空玻璃的外表面。
所述的竖直结构呈榔头状结构,上半部分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下半部分的直径保持不变。
所述的竖直结构的底面中心开设与安装系统中的横梁相配合的位置固定部。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位置固定部为半球状的凹槽,与横梁上的位置连接部相匹配。
所述的水平结构与竖直结构连接的前半部分直径保持不变,后半部分由前至后直径逐渐减小形成斜面状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方便应用在框架式幕墙玻璃安装系统中,通过上述设计能够承载较大的载荷,且自身结构简单,因此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玻璃托板、11为竖直结构、12为水平结构、13为位置固定部、2为横梁、21为卡槽、22为位置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框架式幕墙玻璃安装系统用玻璃托板1,其结构如图1所示,用于承托玻璃幕墙系统中的中空玻璃,该玻璃托板1呈T形结构,使用时横向放置,前端呈竖直结构11,嵌设在玻璃幕墙系统的横梁2的卡槽21内,如图2所示,后端呈水平结构12,水平部分长度根据中空玻璃的厚度确定,托住整块中空玻璃但不超出中空玻璃的外表面。竖直结构11呈榔头状结构,上半部分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下半部分的直径保持不变。在竖直结构11的底面中心开设与安装系统中的横梁相配合的位置固定部13,本实施例中,位置固定部13为半球状的凹槽,与横梁上的位置连接部22相匹配。水平结构12与竖直结构11连接的前半部分直径保持不变,后半部分由前至后直径逐渐减小形成斜面状结构。
整个框架式幕墙玻璃安装系统在安装时,玻璃托板1的竖直结构11分插入到横梁2上卡槽21内,使得玻璃托板1的竖直结构11的位置固定部13插入到横梁卡槽21里的位置连接部22里,从而将玻璃托板1固定到横梁2上。横梁固定在立柱上,玻璃附框用结构胶粘在中空玻璃3上。玻璃托板1插入到横梁2上。玻璃托板1承受玻璃的自重,在玻璃托板1上垫有垫块,起到减震作用,在两块玻璃之间填充泡沫条并注入密封胶密封。压板压在玻璃附框上,用自攻螺钉固定在横梁上,这样完成整个安装系统的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玻机智能幕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玻机智能幕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084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机间歇运行控制电路
- 下一篇:连续运行与点动混合控制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