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全预制地下连续墙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07640.7 | 申请日: | 2014-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80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宋福渊;程学军;油新华;耿冬青;胡贺祥;郭恒;马庆松;杨春英;张清林;赖永标;秦会来;马程昊;许国光;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工兴合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20 | 分类号: | E02D5/20;E02D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唐晓丽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预制 地下 连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连续墙,特别是一种全预制的地下连续墙。
背景技术
传统基坑边坡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时,一般都采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但地下连续墙采用现浇存在如下诸多问题:
(1)连续墙成槽后,安插钢筋笼,混凝土浇筑时间较长,故而工期长;
(2)地下连续墙的墙体质量难以保证,经常因塌孔钢筋保护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而出现露筋,混凝土导管提升太快导致混凝土出现夹泥,同时塌孔常造成混凝土浇筑过量,出现糖葫芦墙,混凝土浪费较严重;
(3)现浇地下连续墙需要锁口管等形式的接头,工艺较复杂;
(4)钢筋笼绑扎、混凝土浇筑需要大量工人,无法实现工业化。
近年来,虽然出现了较多类型的预制地下连续墙,均为不完全预制连续墙,一般是采用墙间桩现浇的方式将相邻两片地连墙连接。《一种可装配插入自卡式预制空心地下连续墙》专利尽管提出了地连墙采用纯预制的方式进行插接,但地连墙置入槽底上成为一个整体后,完全限制了其自由度,若槽底不平整,则地连墙容易悬空或不能安插到位,对施工环境和工人操作要求极高,在实际施工时很难保证施工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全预制地下连续墙,要解决现浇钢筋混凝土地连墙工期较长、混凝土浪费严重、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工艺较复杂,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还要解决现有的预制地下连续墙,完全限制了其自由度,在槽底不平整时,地连墙容易悬空或不能安插到位,对施工环境和工人操作要求极高,在实际施工时很难保证施工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全预制地下连续墙,由若干个墙板拼接而成,相邻两片墙板之间的竖向高差与槽底的平整度相适应,所述墙板呈平行四边形,顶侧面与底侧面水平,左侧面与右侧面平行且均向左侧倾斜,所述左侧面上设有上下通长的弧形的凸体和前后拼接贴合阴面,所述右侧面设有与弧形的凸体相配合的上下通长的弧形的凹槽和与前后拼接贴合阴面相配合的前后拼接贴合阳面;
所述凸体上开有至少三道间隔分布的底部不贯通的注浆孔,所述注浆孔的立段与墙板侧面的倾斜角度保持一致,注浆孔的水平段的开口向左直至凸体的表面,
所述凸体与凹槽之间接头处的空隙通过由开口涌出的水泥浆填充。
所述墙体左右两侧与底侧面的夹角为a,其中80°≤a﹤90°。
所述拼接贴合阴面与拼接贴合阳面的宽度相同且均不小于50mm。
所述立段的底端距离底面的距离不小于500mm。
所述墙板的的内部设有减重空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现浇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相比,不是半预制结构,采用全预制结构,制作安装方便,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减少施工现场的工人数量,提高了施工速度。
本实用新型与其它预制的地下连续墙相比,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质量易控制,施工成本低,相邻两片墙体通过一定的倾斜角度,使墙体入槽时完全贴紧,更便于操作。凸体在凹槽中可以相对滑动,对施工环境要求低,即使槽底不完全平整,也可以通过墙体间的相对高度进行有效的调整。凸体上设置了底部没有贯通的注浆孔,浆液可以由上之下灌入注浆孔内,浆液从水平段涌出后进入凹槽和凸体之间的缝隙,并将缝隙之中的泥浆向上推出墙体之外,同时浆液还连接两片相邻的墙板,保证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两片墙体拼合并注浆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墙板、2-凸体、3-前后拼接贴合阴面、4-凹槽、5-前后拼接贴合阳面、6-注浆孔、6.1-立段、6.2-水平段、7-开口、8-水泥浆。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工兴合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工兴合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076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