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式控温炉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06831.1 | 申请日: | 2014-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639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闫大海;王琪;高兴保;李丽;刘锋;田书磊;丛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7B17/00 | 分类号: | F27B17/00;F27D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康正德;郭海彬 |
地址: | 10001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式 控温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物料反应的高温炉,特别是涉及一种立式控温炉。
背景技术
在煤炭、化工、电力、冶金等行业中,需要对物料,例如煤炭等进行热解、焚烧、气化、烧结等热化学分析。其中,对这些物料进行热化学分析时,通常是将物料投入高温炉中进行高温加热,然后对加热后产生的气体、固体等进行分析,进而获得物料的热化学性能,为物料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用于物料热化学反应的高温炉,一般采用管式高温炉,该类高温炉横向操作比较方便,而且给料也比较方便,但管式炉中物料与气流接触面积小,当要求物料与气流充分接触时,这种炉体结构的使用就会受到限制。
因此,现有技术也提出类似立体结构的高温炉,例如据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2836201U公开的一种高温炉,此炉用镍铬丝来悬挂并固定试样,这种炉体结构中,镍铬丝不能稳定的固定住样品,且固定样品的数量有限,样品在炉中不能充分的受热。另外,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2066356U公开的一种立式开启式管式炉,此炉是一种立式开启式管式炉,加热炉腔内竖直设有炉管,加热炉腔顶部固定有支架,支架上设置的悬挂绳自上而下的伸入炉管中;用悬绳固定物料,会出现固定不稳定,操作不方便;此外,炉体采用支架固定,不方便调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式控温炉,可提高物料在炉体内受热的均匀性以及和载气接触的充分性,同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控温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炉腔内竖直设置有炉管,所述炉腔内设置有加热层,所述炉管内设置有多个层叠放置的石英玻璃杯,所述玻璃杯用于放置待加热处理的物料,
其中,所述炉管的底部通过法兰密封且设置有进气口,用于通入载气;所述石英玻璃杯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均匀布置通气孔,以便于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载气通过;所述炉管的顶部通过磨砂封头密封且设置有出气口,以便于气体从所述出气口排出。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控温炉包括炉体中,在所述炉管内的靠近底部的位置设置有内凸缘,以便于放置石英玻璃杯。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控温炉包括炉体中,所述炉管的靠近顶部的位置设置有外凸缘,用于将所述炉管固定在所述炉体上。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控温炉包括炉体中,所述石英玻璃杯底部设置的通气孔的直径小于或等于3mm。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控温炉包括炉体中,所述石英玻璃杯的底部还设置有金属网片,用于放置粉末状物料。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控温炉包括炉体中,所述石英玻璃杯的上部设置有内凸缘,以便于石英玻璃杯在所述炉管内的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控温炉包括炉体中,所述炉体包括可开可合的左右两个半圆柱体。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控温炉包括炉体中,所述炉体的外部还设置有外罩壳。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控温炉包括炉体中,所述加热层为电加热丝。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控温炉包括炉体中,所述炉腔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式控温炉,通过在炉体内设置立式炉管,以及在炉管内放置多个石英玻璃杯,而石英玻璃杯内可放置物料,这样,可确保物料能够在炉管内受热均匀以及和载气充分接触,可有效提高物料加热化学反应效果。同时,本实施例的立式控温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式控温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式控温炉中石英玻璃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式控温炉中石英玻璃杯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式控温炉,可在立式炉体的炉管内设置多个石英玻璃杯,而每个石英玻璃杯内均可放置待加热处理的物料;同时可根据加热处理物料的数量,放置合适数量的石英玻璃杯。这样,通过在炉体内放置石英玻璃杯的方式来放置物料,对物料进行加热,可有效提高物料在炉体内加热的均匀性以及和载气接触的充分性,而且操作简单。下面将以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068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