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生物气溶胶试验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02146.1 | 申请日: | 2014-09-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426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 发明(设计)人: | 钱军;刘林娜;赵思言;夏志平;郭振东;周博;王承宇;高玉伟;李乾学;万忠海;岳玉环;刘文森;穆玉堂;何扬;孙玉成;田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 地址: | 130122 吉林省长春市净***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生物 气溶胶 试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安全实验装置,涉及一种用于生物气溶胶试验的装置,具体是指一种模拟自然环境风力、温度、湿度以及辐射强度的气溶胶传播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传播是判定一项传染病是否列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核心指标之一,是SARS、禽流感(H5N1、H7N9)等许多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重要传播途径。目前,国际上对气溶胶学研究高度关注,尤其美国,将气溶胶研究计划列为“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相关技术及设备平台较为完善。国际上对该类研究核心技术实行严格封锁和技术管控,打破垄断,论证并自主研发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气溶胶传播风险评价设备,是我国病原微生物气溶胶学研究的迫切需求。
目前进行气溶胶评价研究的装置很多,但大多比较简易,只能研究单一条件下气溶胶传播规律,很难达到可模拟自然环境的现实要求。本研究是将生命科学技术、疾病预防控制需求和仪器设备制造方法相结合,在生物安全框架下,构建集环境风洞(环境模拟)设计、自动化信息采集与试验验证于一体的病原微生物空气(气溶胶)传播风险评价设备。从预警的角度及早判定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H7N9)等烈性病原微生物能否在空气中传播,能否跨种传播到人,乃至人传人的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封锁,为我国烈性传染病评估评价、预警预测提供重要的基本研究设备。
本实用新型结合环境风洞的设计理念,以环境风洞和试验舱形成密闭的环境,气溶胶发生装置和监测装置很好地和试验舱结合,实现了高模拟性、高安全性、高可控性的模拟气溶胶传播方式的人工环境。该装置能安全高效地获得烈性病原微生物空气(气溶胶)本底生物学特性及在自然环境中的传播规律基础数据,形成完整数据链,系统阐明自然条件下烈性病原微生物在空气中随温度、湿度、风速、辐射强度的存活与衰亡规律、致病力以及传播规律,并能在全国科研、疾控等重要单位进行推广应用,为我国公共安全提供强大预警支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生物气溶胶试验的装置,是一种可模拟自然环境条件下气溶胶传播规律的非常实用的试验装置,解决了现有装置模拟条件单一、结构复杂等问题,具有很好地市场推广潜力,也为病原微生物气溶胶传播规律及跨种传播能力评价建立很好的平台。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气溶胶传播试验装置包括风力产生装置、试验舱、气溶胶发生器、气溶胶粒子监测装置和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主要由动力段、风力源、第一扩散段、第一拐角、导流片、湿度控制单元、翼型导流片、电热管、第二扩散段、稳定段、蜂窝器、阻尼网、收缩段、气溶胶发生器、高效过滤器、试验舱、操作面板、紫外灯、长袖手套、自动采样装置、传递窗、传感器、第三扩散段、气溶胶粒子监测装置、第二拐角、数据采集卡和工控机等部件组成。
风力产生装置:由动力段、风力源、第一扩散段、第一拐角、第二扩散段、稳定段、收缩段、第三扩散段和第二拐角组成风力产生装置,风力产生装置的两端连接到试验舱的两端,和试验舱一起构成气流的闭合回路,能够产生0~5m/s的风力,即不大于自然界三级以下风;风力产生装置的第一扩散段内设置温度产生装置,由若干个电加热管组构成,参数设置为0~40℃(自然界常见生活温度),每个电加热管组包括8翼型导流片和电热管。为了不影响整个流场中的气流品质,将电热管包装于翼型导流片内,其流线型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紊流度。
风力产生装置的第二扩散段设置湿度产生装置,由加湿器和除湿器两部分构成,设置的湿度参数为10~90%(自然界常见湿度范围)。在气流循环过程中实现试验舱湿度的调节。
在试验舱内设置辐射强度产生装置,在试验舱顶部均布9盏紫外灯,并通过控制打开的灯的数量以调节辐射强度大小,参数设置为0~300mW/m2(自然界紫外线指数12以下,涵盖了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紫外照射强度)(9盏灯全开时,试验舱底面辐射强度达到最大值300mW/m2。由I=W/St=P/S可知,每盏紫外灯的功率为:P=nIS/η=9×300mW/m2×4π×1.2m2/75%=64W。其中,η为紫外光穿过有机玻璃的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021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