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束整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01060.7 | 申请日: | 2014-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67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吴展;王雪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75/08 | 分类号: | B65H7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整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绕线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束整理装置。
背景技术
每次性能试验结束后,在拆除试验设备时,需要收纳大量的试验设备之间的连接线。而这些连接线长短粗细均不一致。平时收纳连接线时,只能手工绕线收纳,效率低。手工缠绕线圈后,各线圈大小不一,造成收纳时的不便。手工绕线收纳长时间因每次的力度不同极大可能造成连接线内部或接头处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束整理装置,解决了性能试验结束后拆除设备时,大量连接线的收纳整理的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束整理装置,其中,一种线束整理装置,包括:
主动盘;主动盘靠近边缘处设有多个第一缺口;主动盘中心处设有一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周围设有多个卡接孔;主动盘的第一面设有一把手,把手与第一面垂直连接;
从动盘;从动盘包括侧围和底座;底座的直径大于侧围的横截面直径;从动盘的底座设有一第二通孔和至少一个卡接柱;从动盘的边缘处设有多个第二缺口;
手柄;手柄包括手柄本体和与手柄本体垂直的连接杆;
主动盘固定在从动盘远离底座的一侧,通过卡接孔和卡接柱卡接固定,且主动盘与从动盘卡接后,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对齐;
手柄本体抵在底座上,连接杆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与主动盘一侧的固定装置固定连接。
可选地,从动盘上设有预设数量的筋板结构。
可选地,卡接孔包括一圆形的第一卡接孔和弧形的第二卡接孔。
可选地,筋板结构的数量为4个。
可选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的数量均为2个。
可选地,固定装置为螺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旋转线束整理装置的把手,将线束捆绕成统一直径的线圈。避免了暴力捆扎,延长连接线的使用寿命。且方便将线束收纳至试验设备专用箱中,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束整理装置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动盘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手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从动盘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动盘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动盘;2、第一缺口;3、第一通孔;4、卡接孔;5、把手;6、从动盘;7、底座;8、筋板结构;9、卡接柱;10、第二缺口;11、手柄本体;12、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线束整理装置,包括:
主动盘1;主动盘1靠近边缘处设有多个第一缺口2;主动盘1中心处设有一第一通孔3;第一通孔3周围设有多个卡接孔4;主动盘1的第一面设有一把手5,把手5与第一面垂直连接;
从动盘6;从动盘6包括侧围和底座7;底座7的直径大于侧围的横截面直径;从动盘6的底座7设有一第二通孔和至少一个卡接柱9;从动盘6的边缘处设有多个第二缺口10;
手柄;手柄包括手柄本体11和与手柄本体11垂直的连接杆12;
主动盘1固定在从动盘6远离底座7的一侧,通过卡接孔4和卡接柱9卡接固定,且主动盘1与从动盘卡接后,第一缺口2与第二缺口10对齐;
手柄本体11抵在底座7上,连接杆12穿过第一通孔3和第二通孔与主动盘1一侧的固定装置固定连接。从动盘与主动盘连接。卡接柱9塞入第一卡接孔,通过顺时针旋转把手5,卡接柱9运动至第二卡接孔,实现主动盘1与从动盘6的固定连接。连接杆杆12在从动盘6一侧穿过第一通孔3和第二通孔,并在连接杆12外露的一端用固定装置(例如螺母)拧紧,实现对主动盘1和从动盘6的再次固定。再次旋转把手5,即可开始绕线工作。绕完整个线圈,可用扎带对第一缺口2与第二缺口10进行捆绑。工作结束后,将连接杆12卸下,逆时针防线旋转把手5,卡接柱9由第二卡接孔位置运动至第一卡接孔位置,主动盘1与从动盘6分离。此时,即可将捆好的线圈取下。此种方法,有效地避免了暴力捆绑,延长连接线的使用寿命。具有扎带专用孔位,方便线圈的捆扎,有效的降低了连接线整理工作的工作量,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010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