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行走的受炉台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99969.3 | 申请日: | 2014-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48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龙;李文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1/13 | 分类号: | B22D41/13;C21C5/46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39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行走 炉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炉、托圈的安装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可行走的受炉台架。
背景技术
冶炼系统大型设备的安装工程较多,例如转炉、托圈总重通常在450吨以上,厂房内的桥式起重机通常都不能满足吊装要求,同时厂房内空间位置狭小、结构干涉较多、施工难度大,安装精度要求高,因此转炉、托圈的安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安装工作。原先安装工作用大型液压吊和多组卷扬机不断改变牵引方向,来满足安装,材料费、机械费、劳动强度非常大,而且综合效率非常低,并且由于空间位置狭小,经常须拆除部分设施。这种传统的安装方法成本高、并严重的制约了设备安装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行走的受炉台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工作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利于厂房内操作安装,并且可以保证设备在安装中不会受到损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行走的受炉台架,包括微调装置、钢包车、三角形稳定支杆、支撑立柱、调整横梁、液压千斤顶、临时顶板,两台钢包车铰接连接,在两台钢包车上焊接固定4组支撑立柱,每组支撑立柱由一高一低两根支柱焊接固定而成,高支柱上端放置微调装置,低支柱上端放置液压千斤顶,4组支撑立柱每两组立柱之间固定连接有调整横梁,每组支撑立柱与钢包车之间通过三角型稳定支杆加固支撑,当启动液压千斤顶向上顶起微调装置及转炉和托圈时,临时顶板临时加垫在高支柱与微调装置之间。
所述微调装置为内径与托圈内径相同的滚动轴承。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种可行走的受炉台架,利用钢包车代替大型的吊装设备,利用微调装置可以使转炉、托圈在安装需要的情况下进行360°范围内的旋转,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工作效率高,占用空间小,便于在厂房狭小的空间内操作安装,并且可以保证设备在安装中不会受到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行走的受炉台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微调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1.微调装置.2.钢包车.3.三角形稳定支杆.4.支撑立柱.5.调整横梁.6.耳轴 7.托圈 8.转炉.9.液压千斤顶 10.临时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行走的受炉台架,包括微调装置1、钢包车2、三角形稳定支杆3、支撑立柱4、调整横梁5、液压千斤顶9、临时顶板10,两台钢包车2铰接连接,在两台钢包车2上焊接固定4组支撑立柱4,每组支撑立柱4由一高一低两根支柱焊接固定而成,高支柱上端放置微调装置1,低支柱上端放置液压千斤顶9,4组支撑立柱每两组立柱之间固定连接有调整横梁5,每组支撑立柱4与钢包车2之间通过三角型稳定支杆3加固支撑,当启动液压千斤顶9向上顶起微调装置1及转炉8和托圈7时,临时顶板10临时加垫在高支柱与微调装置1之间。
见图3,微调装置1为内径与托圈7内径相同的滚动轴承。
使用时,首先将托圈7放置于微调装置1上,然后将转炉8安装在托圈7上。利用卷扬将可行走的受炉台架拉至转炉的安装位置处。由于转炉安装轴承座比可行走的受炉台架高一米左右,因此需要将托圈7及转炉8顶高一米多才能将托圈耳轴6安装到转炉安装轴承座上。利用放置在低支柱上的液压千斤顶9将微调装置1及托圈7和转炉8顶起,再在微调装置1与高支柱之间垫上临时顶板10,并将临时顶板10焊接固定在高支柱上,同样利用加垫铁的方法将液压千斤顶9垫高,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将微调装置1及托圈7和转炉8顶高至安装要求高度。
由于安装空间受限,在利用钢包车2托运转炉及托圈时,是顺着托圈耳轴6的方向行进的,但是这种行进方向正好与托圈耳轴6的安装方向成90°夹角,因此需要在安装时利用微调装置1将托圈进行90°旋转,可以利用卷扬牵引微调装置1转动,使转炉托圈耳轴6转至安装位置。
利用液压千斤顶9将微调装置1及转炉8和托圈7顶起,将刚刚加垫的临时顶板10拆除几块,直至将转炉托圈耳轴6落在转炉轴承座上,此时将可行走的受炉台架牵引离开,转炉的安装工作就此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999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