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制柱及与预制梁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96381.2 | 申请日: | 2014-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253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兴华;冯燕军;田骉;杨志岗 | 申请(专利权)人: | 远建工业化住宅集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20 | 分类号: | E04C3/20;E04C3/34;E04B1/58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4 | 代理人: | 艾晶 |
地址: | 0560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预制柱和预制梁及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当今建筑结构梁、柱多采用先支模板再做混凝土浇注的方式,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随之产生了许多建筑垃圾,浪费资源和能源。且采用混凝土现浇梁柱,则需要大量模板支撑,施工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以上现有梁柱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供一种新型预制建筑结构中梁、柱的制造方法,重点解决梁、柱与地面的衔接方式,免砌砖,不用在建筑工地现场支模板,施工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中的预制柱采用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柱,所述预制柱竖直设置,所述预制柱内设置纵向受力筋,其改进点在于,所述预制柱顶部设置若干连接钢筋,所述预制柱底部设置若干灌浆预留洞,所述预制柱侧壁上设置与所述灌浆预留洞连通的灌浆通道。
所述预制柱底面设置若干第二预埋铁。
所述连接钢筋是所述纵向受力筋的延伸。
所述灌浆预留洞的洞顶与所述预制柱纵向受力筋的底端接触设置。
所述灌浆通道在所述预制柱侧壁上的开口位置位于所述灌浆预留洞洞顶的上方,所述灌浆通道倾斜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的预制梁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预制梁,所述预制梁横向设置,其改进点在于,所述预制梁的顶面与底面之间设置贯穿孔道。
所述预制梁顶面设置若干第三预埋铁,所述预制梁底面设置若干第四预埋铁。
本实用新型中预制柱与预制梁的连接结构,所述预制柱竖直设置,所述预制柱内设置纵向受力筋,所述预制梁横向设置,其改进点在于,所述预制柱顶部设置若干连接钢筋,所述预制柱底部设置若干灌浆预留洞,所述预制柱的侧壁上设置与所述灌浆预留洞连通的灌浆通道,所述预制柱顶面设置若干第一预埋铁,所述预制柱底面设置若干第二预埋铁;
所述预制梁的顶面与底面之间设置贯穿孔道,所述贯穿孔道与所述连接钢筋相互匹配,所述预制梁顶面设置若干第三预埋铁,所述预制梁底面设置若干第四预埋铁;
所述第一预埋铁与所述第四预埋铁位置相互对应,所述第二预埋铁与所述第三预埋铁位置相互对应;
位于所述预制梁下方的所述预制柱的连接钢筋穿过所述贯穿孔道后设置于所述预制梁上方另一所述预制柱的灌浆预留洞内;
所述预制梁下方的所述预制柱的第一预埋铁与所述第四预埋铁固定连接,所述预制梁上方的另一所述预制柱的第二预埋铁与所述第三预埋铁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钢筋长度是所述灌浆预留洞洞深高度和贯穿孔道长度之和。
所述灌浆预留洞洞深高度与所述贯穿孔道长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柱和预制梁都采用标准化制造,避免了施工现场支模,施工方便快捷,大大简化了施工步骤,缩短工期,节约生产成本。
预制梁和预制柱通过连接钢筋连接及相互焊接预埋铁使其结合更加牢固,继承了钢筋混凝土梁柱抗拉抗压抗切力强的优点,同时,利用工厂流水线生产方式,混凝土的密实性更强,大大缩短工程工期,总之,该预制梁和预制柱结构坚固,制造工艺方便快捷,施工简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本新型预制梁和预制柱摒弃传统建筑方式,结构性能突出,顺应当 今节能建筑,绿色建筑趋势,将是未来新型工业化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柱主视纵向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柱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柱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柱底部横向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柱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梁的主视截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梁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梁的主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梁和预制柱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1 连接钢筋
2 灌浆预留洞
3 灌浆通道
4 纵向受力筋
5 横向受力筋
6 贯穿孔道
7 第一预埋铁
8 第二预埋铁
9 第三预埋铁
10 第四预埋铁。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远建工业化住宅集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远建工业化住宅集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963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