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铁车站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91266.6 | 申请日: | 2014-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557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张继菁;曲淑玲;罗富荣;金淮;郝志宏;苏立勇;陈曦;张欢;徐凌;李晓争;何海健;祝岚;胡家鹏;刘欣;钱晓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B1/00 | 分类号: | B61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 11321 | 代理人: | 王凝;金凤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铁 车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建筑工程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地铁车站。
背景技术
随着一个城市地铁线网的发展,地铁深埋敷设减少了对路面交通、高层建筑的影响,减少了房屋拆迁量,改善了区间施工条件。未来地铁建设的外部条件趋于困难。相互交叉的线路将导致线路埋深增加,城市建成区的用地协调难度加大,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逐渐提高,地下水的控制难度增加等等因素,都将加大标准地铁车站的设计难度。
目前,地铁车站一般都采用标准站设计。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地铁车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的标准站埋深一般较小,且标准站的站厅与站台常采用分层方式紧密集中布置于同一结构体系中,即厅台合建的模式。虽然图1中所示的站台位于站厅之下,乘客从站厅到站台也需要通过电梯上下,但实质上,站厅和站台位于同一连续结构中,而并不是采用分离布置形式。
然而,由国内外地铁建设经验可知,地铁线路的增加导致各线交叉的可能性增加,下穿线路的车站站台所在的地层埋深也越来越大,施工难度也相应提高。考虑到,在深埋条件下采用常见的厅台合建地铁标准站站型的深部工程体量较大,且难以解决地下水带来的施工问题,因此存在施工风险大、造价高等问题。综上所述,考虑到地应力、地下水等因素带来的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增加,现有的标准站形式将不再是深埋地铁车站的最优站型。开展新型化、多样化地铁车站站型研究,对提高车站施工可行性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设备利用率,降低房屋拆迁和管线改移对整个地铁工程实施的影响,加快地铁建设进度,提高建设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铁车站,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深埋地铁建设中遇到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地铁车站,该地铁车站包括:站台层和站厅层;
其中,所述站台层与站厅层位于不同的埋置深度,且所述站厅层位于所述站台层之上;所述站台层与所述站厅层通过斜通道连接。
较佳的,所述站台层中设置有两个左右线分离的站台;
所述两个站台通过联络通道连接。
较佳的,所述地铁车站还包括:设备层;
所述设备层位于所述站台层的上一层,且位于所述站厅层的下一层;
所述设备层通过连接通道分别与所述站台层和站厅层连接;
其中,所述站台层的站台设备区设置在所述设备层中。
较佳的,所述站台层的站台设备区设置在站厅层中。
较佳的,站厅层包括:站厅和设备层;
所述设备层通过连接通道分别与所述站台和站厅连接;
其中,所述设备层中包括所述站台设备区。
较佳的,所述连接通道为自动扶梯、楼梯或垂直电梯。
较佳的,所述地铁车站中设置有两套独立的通风及防排烟系统;
其中,第一套通风及防排烟系统设置在站台层;第二套通风及防排烟系统设置在设备层。
较佳的,所述设备层中设置有设备管理用房。
较佳的,所述地铁车站的中部设置有紧急疏散楼梯间与无障碍电梯间。
较佳的,所述斜通道为自动扶梯或楼梯。
如上可见,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地铁车站中,站厅与站台完全分离,分别位于不同的地层标高中,形成了站厅与站台分离的结构形式。考虑到站台深埋受预定线路标高影响较大,埋深往往不可随意变动,当采用站厅和站台完全分离结构形式时,可将站厅布置于地下浅层,此时站厅的顶部覆土深度较浅,可以采用浅埋明挖的施工方式形成站厅,使得站台层和站厅层之间的埋深相差较大,尽量减小地下深埋部分的工程量,有效地降低施工难度,降低工程风险和工程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地铁车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地铁车站的剖面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地铁车站的剖面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地铁车站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地铁车站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分离式的地铁车站,可用于深埋(车站埋深较大)条件下的地铁车站的建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912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极连续牵引车主、副绳托压绳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捆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