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抱罐车翻罐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90812.4 | 申请日: | 2014-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09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耿会良;张吉胜;李开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P1/16 | 分类号: | B60P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叶琦玲 |
地址: | 20094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罐车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抱罐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抱罐车翻罐机构。
背景技术
不管是黑色金属还是有色金属,在冶炼时都会产生废渣,且废渣产生的初始状态都是热态的,温度往往在1000℃以上。这些产生的热态废渣需要运输到渣场进行处理,因此首先要将出渣点的热态渣装入渣罐,然后将渣罐运送到渣场。渣罐往渣场的运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轨运输方式,通过轨道车运输,在出渣点由起重机将渣罐装载到轨道车,在渣场由起重机将轨道车内的渣罐卸下,并由专门的倒渣设备进行倒渣;起重机和倒渣设备的配置成本高、且占地面积大;还有一种无轨运输方式,由抱罐车将出渣点的渣罐装载到自身,然后抱罐车将渣罐运输到渣场,抱罐车上安装有翻罐倒渣机构,通过翻罐倒渣机构实现渣罐的倒渣工作。
现有技术的翻罐倒渣机构,往往是在抱罐车的工作大臂上设计锁销机构,该锁销机构可控制一销耳伸出和缩回,当渣罐放在抱罐车上,准备翻罐时,锁销机构控制销耳伸出,销耳插入渣罐上的一个固有的翻罐座,当工作大臂翻转时,渣罐跟随工作臂转动而翻转,使渣罐口朝下,从而热态渣倒出。因此,当渣罐上没有固有的翻罐座时,这种抱罐车就不能进行翻罐作业了。而在冶金企业,由于一些特定原因,有些渣罐上不带有翻罐座,当运输工艺改造需要采用抱罐车时,抱罐车的翻罐倒渣功能就无法实现了。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未设有翻罐座的渣罐的倒渣动作、用途广泛的抱罐车翻罐机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抱罐车翻罐机构,包括车架、工作臂、倾翻油缸和锁罐机构;
所述工作臂包括两工作侧臂、连接在两工作侧臂之间的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后横梁与所述车架的后端铰接,所述两工作侧臂的上面均设有向上延伸的支撑臂,支撑臂的上端设有用于支撑渣罐的叉口,叉口的开口向前并向上方倾斜;倾翻油缸的前端与所述车架的前端铰接,倾翻油缸的后端与工作臂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使倾翻油缸可带动所述工作臂绕其后横梁与车架的铰接点转动;
所述锁罐机构包括锁罐臂和锁罐油缸;所述锁罐臂的下端与所述前横梁铰接,所述锁罐臂上端的前部与所述锁罐油缸的上端铰接;所述锁罐臂上端的后部设有锁罐钩,所述锁罐钩与支撑于所述叉口的渣罐的腔体相对;所述锁罐油缸的下端与所述前横梁铰接。
优选地,所述锁罐钩为一个,位于两工作侧臂的正中间。
优选地,所述倾翻油缸为两个,分别位于两工作侧臂的正下方。
优选地,所述锁罐油缸与所述前横梁的铰接点位于所述锁罐臂与所述前横梁的铰接点的前下方。
优选地,所述锁罐臂为近似L形,包括主动臂和从动臂,所述锁罐钩为设于主动臂与从动臂连接部的钩形孔。
优选地,所述倾翻油缸的后端与所述工作臂为间接连接,其中,所述倾翻油缸的后端与第一连杆的前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后端与所述车架的后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还与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横梁铰接。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抱罐车翻罐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翻罐倒渣时,渣罐口部的侧壁能够被锁罐钩钩住,通过锁罐钩与工作臂上支撑渣罐的叉口配合,将渣罐固定,使翻罐倒渣动作无需借助于翻罐座,从而既能够实现未设有翻罐座的渣罐的倒渣动作,也能够对设有翻罐座的渣罐进行倒渣,用途广泛,且锁罐可靠,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抱罐车翻罐机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抱罐车翻罐机构的锁罐机构在与渣罐脱开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抱罐车翻罐机构的锁罐机构在锁紧渣罐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显示为抱罐车在倒渣时本实用新型的抱罐车翻罐机构的状态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抱罐车 2 渣罐
2a 耳轴 100 车架
101 第一铰接点 102 第二铰接点
200 工作臂 210 工作侧臂
220 前横梁 230 后横梁
240 支撑臂 241 叉口
300 倾翻油缸 301 第三铰接点
310 第一连杆 311 第七铰接点
320 第二连杆 321 第八铰接点
322 第九铰接点 400 锁罐机构
401 第四铰接点 402 第五铰接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908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