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机械负载台的摩擦加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84779.4 | 申请日: | 2014-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859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桑庆宏;陶文凯;赵新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北京实验工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闫兆梅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机械 负载 摩擦 加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伺服作动器测试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来模拟真实伺服舱负载特性中摩擦力矩的摩擦加载装置。
背景技术
真实伺服舱是伺服作动器调试和出厂验收的重要设备。但在实际运用中经多次测试后,其特性变化较大,影响测试性能判断,并且由于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导致维修困难、成本很高。一般用机械负载台等效模拟真实伺服舱负载特性。
摩擦加载装置用于等效模拟摩擦力矩特性。现有技术中的摩擦加载方案包括以下两种:(1)通过调整轴系轴承外圈预紧力,可以模拟摩擦力矩,但预紧力过大会大幅加大轴承磨损并降低寿命,导致机械负载台频繁返修,影响生产任务顺利进行。(2)常规气动、液压摩擦加载方式。此方案辅助设备要求较多,需要配套气动、液压系统,价格昂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械负载台的摩擦加载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价格低廉。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机械负载台的摩擦加载装置,该装置包括壳体、螺塞、蝶形弹簧组、弹簧支座和圆柱塞,壳体沿径向均匀开有多个通孔,每个通孔内各设有一组螺塞、蝶形弹簧组、弹簧支座和圆柱塞,圆柱塞嵌在壳体内侧,圆柱塞外侧设有弹簧支座,弹簧支座外套有蝶形弹簧组,弹簧支座外侧端部外套有将蝶形弹簧组压在壳体内的螺塞。
所述的每个螺塞与蝶形弹簧组之间还设有第一挡圈。
所述的每个第一挡圈与蝶形弹簧组之间还设有推力滚针及保持架。
所述的每个推力滚针及保持架与蝶形弹簧组之间还设有第二挡圈。
所述的通孔为三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1)利用弹簧变形能代替气动、液压加载方式,不需要气动、液压系统等辅助设备,结构紧凑,价格低廉。(2)采用推力滚针及保持架结构,在传递螺塞轴向压缩力同时,避免大扭矩导致蝶形弹簧组结构受损破坏,保证加载性能稳定。(3)摩擦加载性能稳定,维护便捷。(4)采用比刚度大、线性度好的蝶形弹簧组,保证摩擦加载装置调节便捷;由于蝶形弹簧组压缩后具有变形能,可以实时补偿轴转动过程中与圆柱塞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量,保证摩擦力矩保持基本恒定,并且对圆柱塞工作一段时间后产生的磨损量有较强的自补偿作用,即具有自补偿摩擦加载能力,加载精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机械负载台的摩擦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螺塞,3.第一挡圈,4.推力滚针及保持架,5.第二挡圈6.蝶形弹簧组,7.弹簧支座,8.圆柱塞,9.旋转轴,10.摩擦加载装置螺栓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中空的圆柱体壳体1套在旋转轴9外,壳体1沿周向均匀分布三个通孔,该三个通孔形状相同、且均与壳体1内部圆柱孔连通。每个通孔内各设有一组螺塞2、第一挡圈3、推力滚针及保持架4、第二挡圈5、蝶形弹簧组6、弹簧支座7和圆柱塞8,通孔为圆柱状阶梯孔,阶梯孔具有三段内径,阶梯孔沿壳体1外缘至中心其内径逐段缩小。圆柱塞8嵌在壳体1内侧阶梯孔内,圆柱塞8底部与旋转轴9外缘贴合,圆柱塞8外侧面与弹簧支座7内侧面接触。弹簧支座7内侧端嵌在壳体1中部阶梯孔内,弹簧支座7与壳体1之间套有蝶形弹簧组6、第二挡圈5、推力滚针及保持架4、第一挡圈3;第二挡圈5压在蝶形弹簧组6外侧面上,推力滚针及保持架4压在第二挡圈5外侧面上,第一挡圈3压在推力滚针及保持架4外侧面上。螺塞2、弹簧支座7上部、推力滚针及保持架4、第一挡圈3位于壳体1外侧阶梯孔内。螺塞2套在弹簧支座7外侧端部外,螺塞2压在第一挡圈3外侧面上,且螺塞2与壳体1之间通过螺纹固定连接。
壳体1开有六个摩擦加载装置螺栓安装孔10,摩擦加载装置螺栓安装孔10为轴向通孔,六个摩擦加载装置螺栓安装孔10沿壳体1的径向均匀布置,每组螺塞2、第一挡圈3、推力滚针及保持架4、第二挡圈5、蝶形弹簧组6、弹簧支座7、圆柱塞8的两侧各开有一个摩擦加载装置螺栓安装孔10。摩擦加载装置螺栓安装孔10用于摩擦加载装置与机械负载台基座连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北京实验工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北京实验工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847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点火线圈高压试验装置
- 下一篇:一种小型堆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