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低压预警装置的防近视笔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83447.4 | 申请日: | 2014-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096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叶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叶飞 |
主分类号: | B43K29/00 | 分类号: | B43K29/0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中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5 | 代理人: | 潘浙军 |
地址: | 317600 浙江省台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压 预警 装置 近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近视笔,具体为一种带低压预警装置的防近视笔。
背景技术
专利CN2009201365642公开了一种主动式防近似书写钢笔,其利用笔杆内带红外收发探头的动态电路板来控制止推挡杆的摆动状态,并以此来实现钢笔头正常伸出和内缩。
在正常使用中,如果书写姿势正确,红外收发探头不会触发动态电路板来接通电磁线圈所在的电路,此时止推挡杆在自重的作用下处于垂直状态,其前端可抵住钢笔头的尾部,保证钢笔头在书写过程中不会内缩,可正常进行书写;而一旦使用中红外收发探头感应到脸部过于接近,动态电路板就会接通电磁线圈所在的电路,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将与止推挡杆顶部的磁铁磁场相斥而使整个止推挡杆转动偏离,失去了对钢笔头尾部的支撑约束,此时一旦进行书写,钢笔头就会发生内缩而无法正常进行书写,并以此来告知书写者姿势的不对,需要进行纠正调整,防止因书写姿势不对而产生近似。
在此,以上动态电路板和电磁线圈的工作都需要足够的电量,但在现有结构中书写者无法直接观察到电池的电量,同时也无法预测电池在什么时候会耗尽,只有当电量消耗完毕导致其无法工作时才知道,给防近视笔的使用带来很大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带低压预警装置的防近视笔,该预警装置一旦检测到电池的电压低于设定值时就会发出信号,使书写者能及时的进行电池更换,以避免因电量耗尽而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低压预警装置的防近视笔,包括笔杆和带复位弹簧可内缩的笔尖,所述笔杆的上部设置有带红外收发探头的动态电路板和电池,所述笔杆的中部设置有电磁线圈,所述笔杆的下部设置有止推挡杆,止推挡杆的上部安装有磁铁与所述电磁线圈相对应,止推挡杆的下部可与内缩的笔尖尾部相抵,其特征在于:所述笔杆中设置有电池电量检测装置,电池电量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单元和预警单元,其中检测单元设置在动态电路板上,预警单元设置在笔杆的外壁上,当检测单元获得的电池电量低于设定值时就会发出信号使预警单元工作。
进一步的,上述预警单元为蜂鸣器或频闪指示灯。
进一步的,上述检测单元触发信号的电池电量设定值为电压不大于2.4V。
在使用过程中,一旦电池电压低于设定值时,检测单元就会发出信号使预警单元工作,预警单元持续发出相应的蜂鸣声或接通频闪指示灯,提示使用者电池电量已经不足,应该更换电池,可有效避免电量耗尽的现象发生,保证防近视笔具备正常的预防近视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电池电量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带低压预警装置的防近视笔,包括笔杆1和带复位弹簧21可内缩的笔尖2,所述笔杆1的上部设置有带红外收发探头31的动态电路板3和电池4,所述笔杆1的中部设置有电磁线圈5,所述笔杆1的下部设置有止推挡杆6,止推挡杆6的上部安装有磁铁61与所述电磁线圈5相对应,止推挡杆6的下部可与内缩的笔尖2尾部相抵。所述笔杆1中还设置有电池电量检测装置7,电池电量检测装置7包括检测单元71和预警单元72,其中检测单元71设置在动态电路板3上,预警单元72设置在笔杆1的外壁上,当检测单元71获得的电池电量低于设定值时就会发出信号使预警单元72工作。
以上预警单元72为蜂鸣器或频闪指示灯,在实际中可根据需要选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单元71触发信号的电池电量设定值为电压不大于2.4V。在实际中也可通过检测电流大小来检测电池的剩余电量。
在使用过程中,一旦电池电压低于设定值时,检测单元71就会发出信号使预警单元72工作,预警单元72持续发出相应的蜂鸣声或接通频闪指示灯,提示使用者电池电量已经不足,应该更换电池,可有效避免电量耗尽的现象发生,保证防近视笔具备正常的预防近视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对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叶飞,未经张叶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834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