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调室外机风道系统及其降噪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81926.2 | 申请日: | 2014-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846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覃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48 | 分类号: | F24F1/48;F24F13/24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李艳丽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室外 风道 系统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风道系统及其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室外机的导风圈大多是采用向空调室内机的壳体内翻边再扩成喇叭口的结构形式,如此,在导风圈的迎风侧形成了一圈翻边,这样就导致轴流风叶工作时,部分气流因翻边而脱离了导风圈吹到了前面板上形成回流,在导风圈根部位置产生较大蜗流,从而产生较大的噪音,特别是此处形成的蜗流噪音会直接透过换热器往室外机背部和左侧部传递,因此,最终造成室外机的噪音大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降噪装置,旨在解决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空调室外机噪音大而使影响听觉舒适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空调室外机降噪装置,其包括前面板、开设于所述前面板上的出风口及对应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的导风圈,所述导风圈的背风侧固定于所述前面板的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导风圈的迎风侧位于所述前面板的背面,所述导风圈的迎风侧周缘向外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前面板之间形成有凹槽,所述前面板的背面于所述导风圈的外围形成有四角区域,所述空调室外机降噪装置还包括填设于所述四角区域及所述凹槽内的吸音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吸音结构粘贴于所述四角区域并延伸至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吸音结构包括分别填设于所述四角区域的四个吸音片,每一个所述吸音片的内缘延伸至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吸音结构包括吸音层及附着于所述吸音层的一表面的粘合层,所述吸音层的面向所述前面板的底面具有覆盖所述四角区域的第一区及伸入所述凹槽内的第二区,所述粘合层附着于所述吸音层的所述第一区。
进一步地,所述吸音结构的所述吸音层的表面与内部均具有蜂窝孔。
进一步地,所述吸音结构的所述吸音层为海棉层或棉袄层。
进一步地,所述吸音结构的所述吸音层为表面与内部均具有密集的孔的纤维层。
进一步地,所述吸音结构的所述吸音层为由纤维与橡胶或薄膜或纸组合而成的复合吸音层。
进一步地,所述吸音结构的所述吸音层为由海棉或棉袄与橡胶或薄膜或纸组合而成的复合吸音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风道系统,其包括外壳、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的热交换器、位于所述热交换器一侧的风机,所述空调室外机风道系统还包括上述空调室外机降噪装置,所述外壳包括所述前面板,所述风机的排风口与所述导风圈对应。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当室外机工作时,通过热交换器的气流绝大部分能通过导风圈吹向外部空间,由于结构和工艺上的限制,导风圈翻边长度较短,导致部分气流偏出了导风圈吹到了前面板内壁面上形成了回流和蜗流,从而增大了室外机内腔的噪音和出风口处的噪音值,特别是室外机左侧和后侧方的噪音值。通过在导风圈的外围的四角区域及导风圈的翻边凹槽内填设吸音结构,有效地减少了导风圈处形成的回流和蜗流,大大地降低了室外机内腔的噪音,特别是四面八方各点的噪音值,达到了降低室外机噪音和改善室外机音质和听觉舒适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风道系统的前面板与导风圈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的空调室外机风道系统的风机、前面板与导风圈的立体组装图。
图3示出了图1的空调室外机风道系统的前面板、导风圈及吸音结构的平面视图。
图4示出了图3的吸音结构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3的另一种吸音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风道系统包括外壳10、安装于所述外壳10内的热交换器(图未示)、位于所述热交换器一侧的风机20及空调室外机降噪装置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未经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819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