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调节横梁角度的电缆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78436.7 | 申请日: | 2014-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259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周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06 | 分类号: | F16L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富石律师事务所 31265 | 代理人: | 杨楠 |
地址: | 20002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调节 横梁 角度 电缆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电缆用支架,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调节横梁角度的电缆支架。
背景技术
在电缆专用隧道和变电站内,由于电缆线路较多,为了便于管理以及满足电缆散热的需要,常常采用电缆支架来架设电缆。一般来说,电缆支架往往采用分层方式,多个电缆通过分层电缆架一根根整齐排列,从而在电缆出现故障时,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故障线,方便检修。
目前常用固定式电缆支架,其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立柱1设置于横梁2的两侧,电缆线3分别架设于分层设置的横梁2上。利用该结构的电缆支架,由于横梁固设于电缆支架上,当电缆支架与搁置电缆的横梁的高度相同时,电缆与横梁面接触;当电缆支架与搁置电缆的横梁的高度不相同时,电缆与横梁面不完全接触,即从等高时的面接触变为不等高时的线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电缆保护层容易损坏。但是,实际工程中电缆与电缆支架往往不等高,尤其在电缆隧道中电缆穿越工作井时。
为了保证电缆与横梁面的最大接触面积,有人采用通过计算倾斜度来设置横梁面的方式。但是,这种计算方式计算的角度不精确,与实际的接触面偏差较大,电缆层容易损坏的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致力寻找一种使用方便、可以保证电缆与横梁之间最大接触面的电缆支架。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保证电缆与横梁之间最大接触面的自动调节横梁角度的电缆支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调节横梁角度的电缆支架,包括至少一根横梁和分设于横梁两侧的立柱,所述横梁包括端部和架设部;所述横梁为板状结构;所述端部为一圆柱形,所述端部的轴线为架设部长度方向的中心线;所述端部固定设置于所述架设部的两侧;两根所述立柱的相对面上分别开设有孔,所述端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孔中。
进一步地,所述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孔分别沿两根所述相对面高度方向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为三根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端部与所述架设部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架设部上还设置有多个供固定电缆用的绳索穿过的小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调节横梁角度的电缆支架,由于横梁的端部为圆柱形,可以相对开设于立柱上的孔自由旋转,从而可以保证电缆与横梁的最大接触面积,保护电缆不受损坏。
另外,由于沿立柱高度开设有多个孔,从而扩大了同一电缆支架的适用范围,减少了电缆支架的数量,节约了成本。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现有电缆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施例自动调节横梁角度的电缆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向示意图;
图5为图3横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自动调节横梁角度的电缆支架,包括横梁2和两根立柱1,横梁2架设于立柱1上。
横梁2包括端部22和架设部21。其中,横梁2为一板状结构,端部22为一圆柱形。圆柱形的端部22的轴线为架设部21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即圆柱形的端部22的长度与架设部的长度方向一致且同轴。为了保证端部22和架设部21可以同轴转动,端部22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设置于架设部21的两侧。
两个立柱1分设于横梁2的两侧,两根立柱1的相对面11上分别开设有穿设端部用的孔12。采用这种结构的电缆支架,当端部穿设于立柱上的孔后,对架设部施加外力,端部可以随着施力方向自由转动,因此可以自动调节横梁的角度。
为了同时满足不同高度电缆的架设需要,在立柱1的相对面11上分别开设有多个孔。安装时将多根横梁分别架设于两根立柱上高度相同的孔即可,操作简单。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架设于横梁的电缆在外力的作用下移动,架设部上还设置有多个供固定电缆用的绳索穿过的小孔。电缆架设于横梁上后,可以用绳索穿过架设部上的小孔,对电缆进行固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电缆的数量和使用场合,立柱可以为三根以上。当采用多根立柱时,在立柱两侧的相对面上开设孔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784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