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制动拉线布置结构和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475697.3 | 申请日: | 2014-08-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57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 发明(设计)人: | 崔耀斌;巩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T7/06 | 分类号: | B60T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陈庆超;桑传标 |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制动 拉线 布置 结构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动拉线的布置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制动拉线布置结构和使用该布置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对布置在左右两侧的制动器的制动拉线布置方式均为双拉线分别连接的形式,这就造成双拉线的布置不灵活,空间不易掌握,并且制动力的控制也很难达到平衡,而为了获得更大的拉力,需要加载更大的力,导致机构复杂,成本增高。
因此,提供一种方便布置并且能够为两侧制动器提供稳定的制动力的制动拉线布置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动拉线布置结构,该布置结构结构巧妙,在方便布置的情况下能够稳定为两侧制动器提供平衡的制动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动拉线布置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制动拉线布置结构,所述布置结构包括与制动操作装置连接的主拉线,以及位于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之间并可相对于该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活动地设置的平衡装置,该平衡装置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制动器连接的副拉线,所述主拉线包括主芯线和套设在该主芯线外的护套,所述护套包括可弯曲变形的弯折段,该弯折段的一端相对于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固定,另一端连接平衡装置远离所述第二制动器的侧面,并且所述主芯线穿过所述平衡装置后与所述第二制动器相连,其中在所述主拉线对第二制动器施力时,所述护套抵顶所述平衡装置接近所述第二制动器活动以通过所述副拉线对所述第一制动器施力。
优选地,所述护套通过所述弯折段从前后方向延伸弯折为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左右布置。
优选地,所述护套还包括固定段,该固定段从所述制动操作装置朝向所述弯折段延伸并通过紧固扣固定在车身上。
优选地,所述平衡装置为一端铰接设置,另一端自由设置的摆臂结构。
优选地,所述平衡装置包括形成所述摆臂结构的平衡支架,该平衡支架的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设置,并且所述该平衡支架上可回转地设置有平衡轴,所述副拉线连接在该平衡轴上,并且所述平衡轴的回转轴线和所述铰接轴的轴线相互平行,其中所述平衡轴上形成有供所述主拉线的所述主芯线穿过的通道,并且所述护套与该通道的入口相接。
优选地,所述平衡支架包括可拆卸地固定在一起的上支架和下支架,并且该上支架和下支架远离铰接端的自由端形成有容纳槽,该容纳槽的两侧开口以供所述主拉线和副拉线穿过,所述平衡轴的上下两端分别铰接连接在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通道的进口密封连接所述护套,出口连接有供所述主芯线穿过的防尘套。
优选地,所述平衡轴上设置有固定连接所述副拉线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所述副拉线的端部沿所述连接柱的延伸方向穿入该连接柱并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的制动拉线布置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制动器和所述第二制动器分别位于所述车辆的后桥的后侧,所述平衡装置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后桥上,并且该后桥上还设置有供所述主拉线自由穿过的导向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活动的平衡装置能够在主芯线受力时被趋向于伸直的护套弯折段推动从而通过副拉线对另一侧制动器施力,当平衡装置静止后则表示两个制动器的受力平衡,从而能够通过巧妙的结构在在方便布置的情况下能够稳定为两侧制动器提供平衡的制动力,并且成本较低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动拉线布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动拉线布置结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主拉线 2 平衡装置
3 副拉线 4 第一制动器
5 第二制动器 6 后桥
11 主芯线 12 护套
21 平衡支架 22 铰接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756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