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式食用菌育菇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65217.5 | 申请日: | 2014-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851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宰金佳;孔维威;孔维丽;袁瑞奇;康源春;焦扶危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云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郑州金成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1 | 代理人: | 郭增欣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食用菌 育菇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用菌生长培育育菇架,特别是涉及一种组合式食用菌育菇架。
背景技术:
传统的食用菌育菇架为水平多层结构,其每一层是用来放置食用菌瓶的,但是食用菌瓶一般不能直接放在上面,需要用到托板,即先把食用菌瓶放到托板上,再把放有食用菌瓶的托盘放置到食用菌育菇架的每一层上面,或者直接把托盘放到食用菌育菇架的每一层上面,然后再把有食用菌瓶逐个依次放到食用菌育菇架每一层的托盘上,这种设计存在着不宜堆叠,空间利用率低,摆放死板的问题,而且不易与配合自动化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独特、连接牢固、成本较低、防雨效果好且省力省时的组合式食用菌育菇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组合式食用菌育菇架,含有主架,所述主架包括两个竖直端面架、两个横杆和一个横梁,其中,两个所述横杆设置在两个所述竖直端面架的下端两侧,一个所述横梁设置在两个所述竖直端面架的上端中间,两个所述横杆和一个所述横梁成三角形分布;两个所述竖直端面架的上端分别设置有抓手。
两个所述竖直端面架上设置的所述抓手相互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竖直端面架均为长方形结构,为日字形或目字形,由角钢焊接而成。
所述横梁和横杆均为角钢,且与所述竖直端面架通过焊接固定。所述抓手的数量为四个,并且,所述抓手的形状为抛物线形。
所述竖直端面架上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为限位孔和限位销,或者,所述限位机构为所述抓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用单层设计,横截面呈长方形,不需要再使用托板,改而使用托盘,食用菌培养瓶放在托盘上,构成了食用菌培养瓶托盘,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且便于配合自动化设备的调度。
2、本实用新型采取上部横梁与底部横杆在横截面上成等腰三角顶点位置分布设计,食用菌培养瓶托盘倾斜放置在横梁与横杆的横截面上,两侧均可摆放,这种摆放方式为食用菌生长留出空间,且方便进行光照、加湿等操作,同时也比传统的育菇架更加节省空间。
3、本实用新型两个竖直端面架的上端对称设置有抓手,且抓手为锥形,便于有效配合自动化生产调度。
4、本实用新型能够多层叠放,并且上下叠放时设置限位机构,能够防止倾倒,安全性好。
5、本实用新型采用角钢焊接而成,取材方便,容易制作且成本较低,易于
推广实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组合式食用菌育菇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组合式食用菌育菇架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和图2,图中,1-竖直端面架,2-横杆,3-抓手,4-横梁。
组合式食用菌育菇架含有主架,其中:主架包括两个竖直端面架1、两个横杆2和一个横梁4,两个横杆4设置在两个竖直端面架1的下端两侧,一个横梁4设置在两个竖直端面架1的上端中间,两个横杆2和一个横梁4成三角形分布;两个竖直端面架1的上端分别设置有抓手3。
两个竖直端面架1上设置的抓手3相互对称设置,图中为四个抓手3,当然也可以为六个或八个,根据需要选取。抓手4的形状为抛物线形,上端较小。
两个竖直端面架1均为长方形结构,为日字形或目字形,由角钢焊接而成,当然也可以为正方形结构,根据需要选取。横梁4和横杆2均为角钢,且与竖直端面架1通过焊接固定。
竖直端面架1上设置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为限位孔和限位销,或者,限位机构为抓手3。
使用时,食用菌培养瓶放置在托盘上,托盘倾斜摆放于横梁4与横杆1上,外部自动化设备的机械手抓住所有的抓手3对育菇架进行往上、往下或者水平移动,可以实现育菇架逐个从下往上依次堆叠,同时,也可以实现育菇架逐个从上往下依次取下,十分方便。设置限位机构,能够防止育菇架上下堆叠时发生错位移动,进而防止倾倒。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云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未经郑州云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652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配电线路下侧树木修剪结构
- 下一篇:食用菌人工袋栽用培育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