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止打呼噜及睡眠呼吸暂停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64582.4 | 申请日: | 2014-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079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鞠海珍;汤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鞠海珍 |
主分类号: | A61F5/56 | 分类号: | A61F5/56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鲍光明 |
地址: | 264200 山东省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止 打呼噜 睡眠 呼吸 暂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保健装置领域,详细地讲是一种防止打呼噜及睡眠呼吸暂停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打呼噜是指睡眠时,肌肉松弛,口腔变窄,空气通过软腭、小舌及周围的粘膜等部位震动而发出的声音。严重的打呼噜不但发出巨大的声音,而且同时会伴随睡眠无呼吸症等严重问题。睡眠无呼吸症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呼吸道周围的组织增加,阻塞呼吸道暂时中断呼吸的现象。
这种现象将会降低睡眠质量,即便保持充足的睡眠,但仍会感觉困乏并伴随疲劳感,从而导致供氧不足,记忆力减退,集中力分散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引发心肺系统并发症,高血压,心律不齐,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严重的困乏容易引起交通事故,而受到社会的关注。
为防止打呼噜及睡眠无呼吸症,通常使用打呼噜防止枕头及促使鼻腔内空气流通的鼻腔器,为防止睡眠过程中用口腔呼吸,使用引导鼻腔呼吸的口腔关闭器等。但是在使用打呼噜用枕头时存在的问题是使用者在睡眠过程中是任意活动,改变枕的姿势影响使用效果。而使用鼻腔器及口腔闭合器时,引导用鼻腔呼吸有其长处,但感冒或鼻腔被堵时就无法使用。
为解决此类问题,有人提出了一种安装在上牙与下牙上并将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的打呼噜防止器,闭合式形成的下牙向前方移动,口腔内空气流通,空间扩大,能够缓解打呼噜症状,但上牙与下牙固定安装在一起,口腔无法活动自如,降低使用舒适性。另一方面,睡眠过程中,使用者在睡眠过程中无意识地活动口腔,这时下牙安装处与上牙安装处相互闭合的闭合处容易偏离,因此下牙后退,无法确保呼吸道充分扩张,进而无法有效预防打呼噜的症状。因此,上牙安装处与下牙安装处完全固定,使用者在睡眠过程中无法自由活动,甚至被憋醒。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防止打呼噜及睡眠呼吸暂停的装置,可减少口腔异物感,使用者在睡眠过程中能够自由活动口腔,提高舒适度,有效地预防打呼噜及睡眠呼吸暂停。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一种防止打呼噜及睡眠呼吸暂停的装置,设有采用树脂材料制成的下牙床形状的牙床护板,其特征在于,牙床护板后部的外侧安装有U形卡环,牙床护板前端上侧安装有防后退挡杆,组成防后退挡杆的铁芯嵌在牙床护板内,铁芯及U形卡环的外侧包覆有树脂层。
本实用新型还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与牙床护板结合部位的铁芯两侧连接有延长杆。U形卡环的开口端内侧加工有向牙床护板方向突出的突出部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牙床护板放置在下牙部位,U形卡环卡在两侧的磨牙上,防后退挡杆侧紧靠在上切牙的外侧,从而形成地包天式结构,不仅可以减少使用者的口腔异物感,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打呼噜及睡眠无呼吸现象。睡眠过程中使用者能够自由活动口腔,提高使用舒适度。防后退挡杆内部为金属铁芯、外部包覆有合成树脂,处于睡眠状态时,使用者口腔活动,防后退挡杆即使增加外力,也可有效防止其变形及破损。持续保持呼吸道畅通,进而达到防止打呼噜及睡眠无呼吸症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局部剖视图。
图5为图4的B部放大图。
图中 1.防后退挡杆,2.牙床护板,3.卡环,4.突出部位,5.延长杆,6.上牙,7.下牙,8.铁芯,9.树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如图1、图3、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设有采用树脂材料制成的下牙床形状的牙床护板2,牙床护板2后部的外侧安装有U形卡环3,牙床护板2前端上侧安装有防后退挡杆1,组成防后退挡杆1的铁芯8嵌在牙床护板2内,与牙床护板2结合部位的铁芯8两侧连接有延长杆5,U形卡环3的开口端内侧加工有向牙床护板2方向突出的突出部位4,铁芯8及U形卡环3的外侧包覆有树脂层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鞠海珍,未经鞠海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645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