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和流化床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464405.6 | 申请日: | 2014-08-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384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 发明(设计)人: | 刘雷;唐新光;景金伟;寇清民;马林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利源海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66 | 分类号: | C02F1/66 |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任诠 |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南市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和 流化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和流化床。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中和滤池工艺滤料层处于固定状态,反应初期中和效果较好。随着反应的进行,滤料表面逐渐形成惰性覆盖层,致使反应减缓甚至无法继续反应。另外,由于滤料易板结,池内水流容易出现短流,造成出水水质不稳定。
传统的升流式中和膨胀塔工艺填料层处于膨胀状态,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填料的板结,延长反应时间,提高填料利用率,但是因为其流速是由原水进水流量决定的,所以原水流量的波动对中和膨胀塔的处理效果影响很大。另外,由于升流式中和膨胀塔上部没有沉淀区,部分填料颗粒经出水管排入后续处理构筑物,不仅增加了后续构筑物处理负荷,而且容易损坏水泵等机械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高效中和流化床。
中和流化床,包括床体(6),所述床体(6)底部设有进水管(13);所述床体(6)底部进水管(13)上方设置布水系统(7);布水系统(7)与床体(6)底部之间形成布水区(5);布水系统(7)上方设置承托层(4);承托层(4)上方是填料层(3);床体(6)在填料层(3)的底部位置设有出料孔(8);床体(6)在填料层(3)的上方位置设有进料孔(9);床体(6)内进料孔(9)上方设置固液分离器(15);床体(6)在固液分离器(15)上方设置扩口集水区(2);所述扩口集水区(2)上部设置集水槽(1),床体(6)在所述集水槽(1)位置设置出水管(14)。
优选的,所述布水系统(7)采用小阻力布水系统,包括滤板(16)和长柄滤头(17),所述滤板(16)上均布设置若干通孔,所述长柄滤头(17)通过螺栓固定在滤板(16)上的所述通孔中。
优选的,所述固液分离器(15)包括上下两侧挡流板,所述下层挡流板(18)通过横支架(21)固定在床体(6)上,所述下层挡流板(18)的横截面为倒V字型;所述上层挡流板(19)通过支架(22)固定在横支架(21)上,所述上层挡流板(19)的横截面为倒V字型;所述上层挡流板(19)设置在所述两个相邻的下层挡流板(18)之间,所述相邻的上层挡流板(19)和下层挡流板(18)之间设置过水缝隙(20)。
优选的,所述下层挡流板(18)的横截面积较大,所述上层挡流板(19)的横截面积较小。
为了提高废水在流化床内的上升流速,提高装置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床体(6)在扩口集水区(2)的集水槽(1)下方位置设置回流水管(11),所述回流水管(11)与原水管(10)连通后通过循环泵(12)与所述进水管(13)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流化床上部固液分离区采用固液分离器(15)和扩口集水区(2)沉淀双重作用分别将废水中不同粒径的固体颗粒进行拦截,并使其降落至填料层,降低出水中悬浮物的含量。进水管(13)的进水由酸性原水及回流水组成,既提高了废水在流化床内的上升流速,使填料层处于流化状态,又提高了装置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保证出水水质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布水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固液分离器结构示意图。
其中,1—集水槽,2—扩口集水区,3—填料层,4—承托层,5—布水区,6—床体,7—布水系统,8—出料口,9—进料口,10—原水管,11—回流水管,12—循环泵,13—进水管,14—出水管,15—固液分离器,16—滤板,17—长柄滤头,18—下层挡流板,19—上层挡流板,20—过水缝隙,21—横支架,22—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利源海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利源海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644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