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管式湿式电除尘除雾器的阴极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59222.5 | 申请日: | 2014-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42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聂孝峰;刘源;张超;李强;李东阳;李明;李庆芝;张凯;彭海军;陈建英;张佳;郭斌;王赵国;鲁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西热锅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C3/41 | 分类号: | B03C3/41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蔡和平 |
地址: | 710054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管式湿式电 除尘 阴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烟气除尘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管式湿式电除尘除雾器的阴极线。
【背景技术】
湿式电除尘除雾器通常设置在湿法脱硫装置后,脱硫后的饱和烟气中携带部分水滴,在通过高压电场时也可捕获并被水冲洗走,这样可降低烟气中总的携带水量,减小石膏雨形成的几率,解决湿法脱硫系统存在的石膏雨问题。同时用于收集微细颗粒物PM2.5、酸雾(尺寸为0.1~0.5μm)等,烟尘排放浓度可以达到≤5mg/m3。
管式湿式电除尘除雾器作为一种湿式电除尘除雾器的型式,利用高压放电技术能有效捕集燃煤电厂湿法脱硫后净烟气中的微细颗粒物,对PM2.5、PM10捕集效果较好,能够实现燃煤电厂达标排放。管式湿式电除尘除雾器的特点在于收尘极为管式结构,因此要求其阴极线向四周均匀放电。常规极线均无法达到在此条件下放电均匀的要求,螺旋线可达到此要求,但由于其结构特点易断线,造成除尘器停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管式湿式电除尘除雾器的阴极线,其能够满足大型燃煤锅炉尾部烟气除尘除雾的要求,且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安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管式湿式电除尘除雾器的阴极线,包括采用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放电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分别位于放电段的上下两端,放电段的左右两侧分别布置有多个三角形放电端,放电段的前后两侧分别布置有多个锯齿形放电端,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上均开设有用于将其固定在阴极框架上的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连接段、多个三角形放电端、多个锯齿形放电端、放电段以及第二连接段的厚度均为1~1.2m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多个三角形放电端在垂直方向上等间距交错布置在放电段的左右两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同侧相邻两个三角形放电端的间距为50~60m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三角形放电端的端点角度50~60°,三角形放电端的端点与放电段的间距为4~5m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多个锯齿形放电端在垂直方向上等间距交错布置在放电段的前后两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同侧相邻两个锯齿形放电端的间距为25~30m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锯齿形放电端的端点角度50~60°,锯齿形放电端的端点与放电段的间距为4~5m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该阴极线采用耐腐蚀金属材质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管式湿式电除尘除雾器的阴极线,该阴极线采用一体成型,适用于管式湿式电除尘除雾器需要,其以阴极线为中心向四周放电,能够增加放电效果,提高除尘除雾的效率,同时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及安装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管式湿式电除尘除雾器的阴极线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管式湿式电除尘除雾器的阴极线的侧视图。
图中:1为第一连接段,2为三角形放电端,3为锯齿形放电端,4为放电段,5为第二连接段,6为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管式湿式电除尘除雾器的阴极线,包括采用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段1、第二连接段5和放电段4,第一连接段1和第二连接段5分别位于放电段4的上下两端,放电段4的左右两侧分别布置有多个三角形放电端2,放电段4的前后两侧分别布置有多个锯齿形放电端3,第一连接段1和第二连接段5上均开设有用于将其固定在阴极框架上的安装孔6,通过螺栓分别将第一连接段1和第二连接段5固定在阴极框架上。其中,该阴极线采用耐腐蚀金属材质制成。第一连接段1、多个三角形放电端2、多个锯齿形放电端3、放电段4以及第二连接段5的厚度均为1~1.2mm。
进一步地,多个三角形放电端2在垂直方向上等间距交错布置在放电段4的左右两侧;同侧相邻两个三角形放电端2的间距为50~60mm,三角形放电端2的端点角度50~60°,三角形放电端2的端点与放电段4的间距为4~5mm。
多个锯齿形放电端3在垂直方向上等间距交错布置在放电段4的前后两侧;同侧相邻两个锯齿形放电端3的间距为25~30mm,锯齿形放电端3的端点角度50~60°,锯齿形放电端3的端点与放电段4的间距为4~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西热锅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西热锅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592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下铲运机液压油箱的隔板结构
- 下一篇:一种大豆磷脂油添加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