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手术中的锥切刀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455143.7 | 申请日: | 2014-08-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882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 发明(设计)人: | 孙桂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桂英 |
| 主分类号: | A61B17/3209 | 分类号: | A61B17/3209 |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 地址: | 264001 山东省烟台市芝***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脊柱 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 手术 中的 锥切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为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手术中的锥切刀,应用于脊柱内镜手术矫正。
背景技术
腰椎间突出症(椎间盘突出后压迫神经,压迫神经的为椎间盘组织,为软组织)、腰 椎管狭窄症(骨质增生引起神经通道相对狭窄引起卡压症状,压迫神经的为骨性组织,为硬 组织)是常见疾病,长期困扰着患者。目前的治疗方法,大都采用开放式手术,即腰椎后路手 术,切开皮肤,剥离肌肉,切除腰椎椎板,将压迫神经的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者增生的骨组 织切除(手术减压),其手术创伤大,患者恢复时间长。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脊柱内 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腰椎疾病,其手术创伤小,使用局麻,取得了巨大效益。该手术 需要在皮肤腰椎侧方皮肤切开一 8mm 的切口,穿刺定位到腰椎上关节突,穿刺针需要紧贴 上关节突壁,然后置入导丝,然后使用环踞切除部分腰椎上关节突,这样就建立了进入腰椎椎管进行手术操作的通道,然后置入工作套筒,接着在工作套筒内置入脊柱内镜,直视下开展突出椎间盘的摘除和增生的骨性组织的切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手术中的锥切刀,可以方便地将压迫椎管的骨性组织切除,以最小的创伤面达到矫正椎管受压迫的病症。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手术中的锥切刀,由锥切刀、引导筒、导管构成,所述锥切刀和引导筒均为圆筒状,锥切刀后端固定在刀架上,刀架为引导筒和导管的过度连接筒,在锥切刀、引导筒、导管同一边侧留有连续的缺口,锥切刀直径大于引导筒直径,且锥切刀套在引导筒的外围,锥切刀和引导筒之间形成夹层空间,引导筒为弹性材质,引导筒的前端边沿圆滑过渡,锥切刀的前端为圆弧状刀锋。
所述导管为弹性材质。
使用时,先选择好入口,将本装置的缺口方对准椎管,并将椎管套在引导管内腔中,缓慢下行,当遇到压迫椎管的骨性组织,引导管会挤压变形并继续下行,而环形锥切刀遇到骨性组织会将增生的骨性组织切除,切除的骨屑会留在锥切刀与引导管之间的夹层空间内,并在手术结束将骨屑带出,手术简单可靠。
本设计的突出特点是: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手术中的锥切刀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创伤面小,在保护椎管不受损伤的前提下,能够顺利将压迫椎管的骨性组织做环状切除,快捷高效、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设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引导筒,2.锥切刀,3.刀架,4.导管,5.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手术中的锥切刀,由锥切刀、引导筒、导管构成,所述锥切刀2和引导筒1均为圆筒状,锥切刀后端固定在刀架3上,刀架3为引导筒和导管的过度连接筒,在锥切刀2、引导筒1、导管4同一边侧留有连续的缺口5,锥切刀直径大于引导筒直径,且锥切刀套在引导筒的外围,锥切刀和引导筒之间形成夹层空间,引导筒为弹性材质,引导筒的前端边沿圆滑过渡,锥切刀的前端为圆弧状刀锋,所述导管为弹性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桂英;,未经孙桂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551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