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电子频闪技术的汽车安全警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43819.0 | 申请日: | 2014-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025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张翰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9F13/22 | 分类号: | G09F13/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子 技术 汽车 安全 警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安全警示装置,由其是一种带有频闪功能的汽车安全警示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紧急停车时,驾车者必须在车辆尾部后方一定距离放置一个警示装置,用来确保过往其他车辆能够及时发现停靠车辆并进行避让。现有技术中,警示装置表面多涂覆有反光材料,利用车辆灯光或自然光反射起到警示效果。但是,基于反光材料的光反射距离仅为50-60米,而高速公路上,汽车行驶的最低时速为80公里/小时,可想而知,在60米不到的距离中,如果驾驶员并没有第一时间注意到警示装置并做出调整,那么极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一般的,停靠车辆的驾驶员会将警示装置防止在距离车尾100之外的地方,以提高安全系数,这无疑是一种费时费力的方式,更不要说,在车辆高速行驶的高速公路上行走本身即是一件充满安全隐患的事情。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安全警示装置无法有效起到安全警示效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汽车安全警示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安全警示装置,包括中空的壳体,壳体的一个形态为三角形,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设置在中空的壳体内的LED发光灯、用于控制LED发光灯频闪的控制电路、为LED发光灯供电的电池。
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作为优选,控制电路为印刷电路板。
作为优选,LED发光灯为多个,多个LED发光灯串联成一组。
作为优选,控制电路包括多个三极管、多个电阻、多个电容、供电电路。
作为优选,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容的一端接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另一端接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入LED发光灯组的一端,第二电容一端接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另一端接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
作为优选,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阻一端连接供电电路正极,另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供电电路正极,另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集电极和第一电容之间的节点,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供电电路正极,另一端接入第二三极管基极与第一电容之间的节点。
作为优选,LED发光灯组的另一端接入供电电路的正极。
作为优选,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入供电电路的负极。
作为优选,安全警示装置还包括一个支撑底座,壳体包括一个与支撑部连接的底边,两条侧边,两条侧边的一端分别与底边的一端可活动的连接,两条侧边的另一端扣合后组成壳体的三角形态,支撑部为侧边的扣合部提供支撑。
作为优选,LED发光灯沿壳体设置。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采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设置频闪控制电路和LED发光灯,增加了安全警示牌的有效警示距离和警示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整体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安全警示装置,包括中空的壳体2,壳体2的一个形态为三角形,安全警示装置还包括一个支撑底座3,壳体2包括一个与支撑部3连接的底边,两条侧边,两条侧边的一端分别与底边的一端可活动的连接,两条侧边的另一端扣合后组成壳体的三角形态,支撑部3为侧边的扣合部提供支撑。
如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安全警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中空的壳体2内的LED发光灯1、用于控制LED发光灯频闪的控制电路、为LED发光灯1供电的电池。控制电路为印刷电路板。LED发光灯1为多个,多个LED发光灯1串联成一个LED发光灯组,LED发光灯1沿壳体设置。控制电路包括多个三极管G、多个电阻R、多个电容C、供电电路。
图2给出了控制电路的一种实施例,其中,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G1、第二三极管G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电容C1的一端接入第一三极管G1的集电极,另一端接入第二三极管G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G2的集电极接入LED发光灯组的一端,第二电容C2一端接入第一三极管G1的基极,另一端接入第二三极管G2的集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438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