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现循环加载的液压控制回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39057.7 | 申请日: | 2014-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270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军;迟毅林;毛龙所;姚廷强;王立华;黄亚宇;刘孝保;阴艳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1/20 | 分类号: | F15B11/20;F15B11/17;F15B11/0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循环 加载 液压 控制 回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现循环加载的液压控制回路,主要用于通过液压方式实现执行机构加载力变化、加载频率变化的场合,特别涉及循环加载机构的液压控制,属于液压回路控制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道碴特殊的物理形态及复杂的作用机制,试验研究是进行高速铁路道床基本物理、力学性能及离散动力学特性研究的重要手段。模拟列车循环荷载是试验研究进行关键,特别是模拟高速列车的移动荷载。循环加载试验是目前室内模拟列车交通荷载对轨道作用研究的主要手段,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轴重增大,模拟列车交通荷载的难度及复杂程度增加。该试验方法基于移动列车作用于轨道的力学特征,模拟列车质量通过转向架轮轴作用于轨道的特点,通过液压缸垂向施压钢轨达到施加移动荷载的目的。另外,在循环直剪剪切试验测试岩土材料强度的试验中,同样用到循环加载方法。
为了实现对高速、重载荷载的准确模拟,解决液压控制回路的加载压力的变化控制及荷载方向变化频率问题是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目前解决方法一是通过换向回路来对加载油缸进行控制,实现其交替动作,但加载频率受换向阀换向频率限制,通常只能达到2HZ,达不到高速模拟的要求,同时加载力的变化只能手动调节,且其力度变化不能达到预设的控制要求;另一解决方案是通过伺服液压回路配以高性能比例电磁铁来实现对加载频率及加载压力的控制,但高昂的成本需求是该方案的致命缺陷;为了克服上述控制方法及液压回路实现上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实现循环加载的液压控制回路,有效解决上述两种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液压循环加载过程中如何实现加载频率、加载压力调整的问题,提供一种实现循环加载的液压控制回路。
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实现循环加载的液压控制回路包括回油滤油器8、冷却器9、油箱12、三组以上单缸加载控制回路,回油滤油器8、冷却器9设置在油箱12上,三组以上单缸加载控制回路并联设置,单缸加载控制回路的回油端并联通至油箱12;其中单缸加载控制回路包括加载油缸1、压力传感器2、节流阀3、单向阀Ⅰ4、换向阀5、比例溢流阀6、油压压力表7、进油滤油器10、变量泵15、单向阀Ⅱ16、滤油器22,压力传感器2与加载油缸1的无杆腔端油口连接,一组节流阀和单向阀Ⅰ并联连接于加载油缸1有杆腔端,另一组节流阀3和单向阀Ⅰ4并联连接加载油缸1无杆腔端并通过三通接头与压力传感器2联通,两组节流阀3、单向阀Ⅰ4另一端分别连接换向阀5,换向阀5进油端连接比例溢流阀6和油压压力表7,比例溢流阀6主阀路连接进油滤油器10,进油滤油器10通过单向阀Ⅱ16与变量泵15连通,变量泵15通过滤油器22与油箱12连通,电磁换向阀5回油端依次与回油滤油器8、冷却器9、油箱12连接,比例溢流阀6的溢流口和电磁换向阀5的回油端、回油滤油器(8)相连通。
所述三组以上单缸加载控制回路并联设置,其回油端并联且通至油箱12,三组以上单缸加载控制回路中比例溢流阀6的溢流口与单缸加载控制回路回油端相连通。
所述换向阀5为电磁换向阀。
所述液压控制回路中通过控制比例溢流阀6溢流口开口大小,同时换向阀5控制加载油缸1的无杆腔进油口处于常开进油状态,通过循环改变比例溢流阀6溢流口开口大小,可实现对加载油缸1加载力的控制,加载频率变化范围为0~10HZ,加载力大小无极变化。
三组单缸加载控制回路按指定顺序动作一次即完成一次加载动作,循环反复动作多次即实现循环加载频率多次的变化。
所述压力传感器2设置在加载油缸1的无杆腔端,可对系统压力进行实时反馈,以便对加载压力大小进行控制。
本液压控制回路还包括空气滤清器11、油箱12、液位计13,并设置在油箱12上,实现液压油的补充及油位观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390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