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缸盖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32828.X | 申请日: | 2014-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609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柳濑佳纪;胁屋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F1/40 | 分类号: | F02F1/4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沈同全;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缸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缸盖,特别是一种多个燃烧室排列成行地配置的发动机的气缸盖。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多个燃烧室排列成行地配置的发动机的气缸盖中,设置有对气缸盖进行冷却的水套。
通常,直列多缸型发动机的场合,在多个燃烧室中,与排在行两端的燃烧室相比,排在行内侧的燃烧室温度更容易升高。因此,排在行内侧的燃烧室上设置的排气阀的阀座也比排在行两端的燃烧室上设置的排气阀的阀座(以下称为排气阀座)温度更容易升高。
特别是,近年来成为主流的装备有小型化增压器的发动机,在排气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气缸盖中温差较为显著。
若用同一水套来对这种发动机气缸盖中的各排气阀座进行冷却,则位于行内侧的排气阀座的冷却效果与位于行两端的排气阀座的冷却效果之间有可能产生差异。
例如,在现有的采用同一水套冷却各排气阀座的气缸盖中,如果将同一水套的冷却性能设定得满足配置在行内侧温度较易升高的排气阀座的冷却需要,则配置在行两端温度上升较慢的排气阀座有可能被过度冷却。相反,如果将同一水套的冷却性能设定得满足配置在行两端温度上升较慢的排气阀座的冷却需要,则配置在行内侧温度较易升高的排气阀座有可能得不到充分冷却。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满足配置在不同部位的多个排气阀座的不同冷却需要的气缸盖。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缸盖。该气缸盖是多个燃烧室排列成行地配置的发动机的气缸盖,具备对该气缸盖进行冷却的主水套,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与所述主水套相连通、对排在行内侧的所述燃烧室上设有的排气阀的阀座进行冷却的第1冷却液通道;及对排在行两端的所述燃烧室上设有的排气阀的阀座进行冷却的第2冷却液通道,所述第1冷却液通道中的冷却液流量被设定得大于所述第2冷却液通道中的冷却液流量。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气缸盖的优点在于,由于设置有对排在行内侧的燃烧室上设有的排气阀的阀座进行冷却的第1冷却液通道;及对排在行两端的燃烧室上设有的排气阀的阀座(以下称为排气阀座)进行冷却的第2冷却液通道,且第1冷却液通道中的冷却液流量被设定得大于第2冷却液通道中的冷却液流量,所以,配置在行内侧温度较易升高的排气阀座能够被冷却液流量大的第1冷却液通道充分冷却,而配置在行两端温度上升较慢的排气阀座不会被冷却液流量较小的第2冷却液通道过度冷却,由此,能够满足配置在不同部位的多个排气阀座的不同冷却需要,从而能够减小气缸盖中的温度差。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气缸盖中,较佳为,所述气缸盖还具备与所述第2冷却液通道连通的副水套。采用该结构,能够利用冷却液流量小于主水套的副水套向第2冷却液通道提供冷却液,因而能够使冷却配置在行两端的排气阀座的第2冷却液通道中的冷却液流量小于与主水套连通的第1冷却液通道中的冷却液流量,从而能够防止配置在两端的排气阀座被冷却过度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缸盖的简要结构的仰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气缸盖的排气侧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中的气缸盖的冷却系统的构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气缸盖1被应用于直列四缸发动机(未图示)。在气缸盖1的下端面1e上,形成有四个凹状的燃烧室2,该四个燃烧室2沿气缸盖1的长度方向排列成一行。
在每个燃烧室2上,设置有两个进气阀(未图示)和两个排气阀(未图示),各进气阀配置在进气通道(未图示)中;各排气阀配置在排气通道3中。各进气阀上设置有进气阀座8,各排气阀上设置有排气阀座5。在进气阀座8与排气阀座5之间设有火花塞孔1a。
另外,在气缸盖1上一体地设置有排气汇集部4,该排气汇集部4将分别从各个燃烧室2延伸出的多个排气通道3汇集在一起。
在发动机运行中,高温的排气使气缸盖1温度升高。通常,如图2所示,在气缸盖1中设置有,配置在各燃烧室2周围,通过使冷却液循环而对气缸盖1的大部分进行冷却的主水套6;及配置气缸盖1的下部,通过使冷却液循环而对气缸盖1的下部进行冷却的副水套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328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燃机原子增压节能装置
- 下一篇:一种滤清器外壳的端盖铆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