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碳纤维穿刺预制体的生产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431010.6 | 申请日: | 2014-08-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231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 发明(设计)人: | 廖黎丽;廖黎燕;邵敏强;张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兴市飞舟高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4H18/02 | 分类号: | D04H18/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42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穿刺 预制 生产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材料预制体生产加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碳纤维穿刺预制体的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碳纤维穿刺预制体,经现代化的化学高温、碳/碳沉积工艺处理后,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质轻等优良特性,是现代化发展公认的高科技新材料,是航空航天重要结构件、高温轻质结构件等的新型产品,中国专利公布号为CN102729539的实用新型专利,即公开了这样一种碳纤维穿刺预制体,由若干个单元层层叠、预压缩并由Z向碳纤维穿刺复合而成,单元层由至少一层网胎与至少一层编织布层叠并预针刺复合而成,网胎由10-100mm长的碳纤维铺设制成,编织布由碳纤维编织而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碳纤维穿刺预制体中的碳纤维韧性较高,且对于各层之间的厚度和穿刺强度的一致性要求较高,现有技术的穿刺设备,难以满足碳纤维穿刺预制体的生产制造,具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碳纤维穿刺预制体的生产设备,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满足碳纤维韧性要求、有效保证穿刺强度和一致性的碳纤维穿刺预制体的生产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碳纤维穿刺预制体的生产设备,包括机架、立柱、液压缸、传动装置、针板和刺针,所述机架的顶部并排对称设置有至少四根立柱,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相对滑动的压板,所述压板的底部固定有针板,所述针板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刺针;所述液压缸为两个、并通过转轴对称设置在机架的左右两侧底部;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转轴杆、第一联动杆、底座、第二联动杆、拉杆、顶板和连接杆,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均连接在所述转轴杆上,所述第一联动杆的顶端通过轴承连接在所述转轴杆上、并且底端通过转轴连接在底座上,所述第二联动杆的一端通过轴承连接在所述转轴杆上、并且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在所述拉杆的底部,所述拉杆的顶部固定有顶板,所述顶板的顶面左右两侧对称并垂直固定有至少四根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固定在所述针板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送出料机构,所述送出料机构包括传送带和传送电机,所述传送带在所述机架上位于所述针板的底部相对移动,所述传送带为金属网传送带。
进一步的,所述刺针包括针杆、针头和钩子,所述针杆的顶部设置有容置槽,所述钩子的底端通过转轴固定在所述容置槽中,所述容置槽内还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钩子的尖端翘起并与所述针头的尖端朝向一致。
具体的,所述针头的侧面还设置有凹槽,所述钩子的尖端与所述凹槽相配合插入。
具体的,所述压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并在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第一滑套,所述第一滑套在所述立柱上相对滑动。
具体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第二通孔、并在所述第二通孔内设置有第二滑套,所述连接杆在所述第二滑套内相对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的底部还设置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上设置有第三通孔、并在所述第三通孔内设置有第三滑套,所述拉杆在所述第三滑套内相对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针板通过升降杆固定在所述压板的底部,所述升降杆上设置有调节螺母。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由于采用液压油缸作为动力输出装置,同时采用立柱导向压板,这样,可以使得针板的下压速度稳定、作用力较强,可以有效满足碳纤维韧性要求,同时压板的稳定升降作用有效保证穿刺强度和一致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刺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兴市飞舟高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宜兴市飞舟高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310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