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后侧围通风格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29564.2 | 申请日: | 2014-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552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张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26 | 分类号: | B60H1/26;B60R13/07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后侧围 通风 格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后侧围通风格栅结构。
背景技术
后侧围通风格栅通常布置于后侧围下部,在后保险杠包裹内,为不可见的功能件,由于位置较低,且开孔面积较大,又无有效地防水措施,所以布置后侧围通风格栅位置的高低是直接影响车辆涉水深度,但由于后侧围钣金结构的限制,通常后侧围通风格栅布置高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后侧围通风格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后侧围通风格栅布置高度较低且无有效防水措施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后侧围通风格栅结构,包括格栅本体,所述格栅本体安装于车辆后侧围上部外侧,所述格栅本体的下端部连接一排水管;所述格栅本体包括格栅外本体和格栅内本体,所述格栅外本体上设有防水结构;所述防水结构包括设于格栅外本体上的呈百叶窗式的通风扇叶;所述通风扇叶包括设于上部的挡水段以及设于下部的导水段,所述挡水段与导水段相连形成一折弯角。
其中,所述格栅内本体上与格栅外本体相向的一侧壁设有橡胶垫。
其中,所述格栅外本体的外表面设有密封垫用以与后侧围相密封。
其中,所述挡水段与竖直平面呈19°,所述导水段与竖直平面呈58°。
其中,所述排水管上设有固定胶堵。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后侧围通风格栅结构采用节省车辆内部空间的方式布置,无需在车身上开较大的孔就可将后侧围通风格栅布置于车身上,且外露式的后侧围通风格栅通过优化其结构,可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其结构简单实用,提高了车辆的涉水深度,具有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侧围通风格栅结构的实用环境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侧围通风格栅结构的总成结构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侧围通风格栅结构的总成结构图二;
图4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防水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格栅本体;
11:格栅外本体;
12:格栅外本体;
2:后侧围;
3:排水管;
4:密封垫;
5:固定胶堵;
6:通风扇叶;
61:挡水段;
62:导水段;
7: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后侧围通风格栅布置高度较低且无有效防水措施的问题,提供一种后侧围通风格栅结构。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侧围通风格栅结构,包括格栅本体1,所述格栅本体1安装于车辆后侧围2上部外侧。
如图2和图3所示的,所述格栅本体1的下端部连接一排水管3,所述排水管3上设有固定胶堵5,固定胶堵5用于与后侧围相连接,防止异响。所述格栅本体1包括格栅外本体11和格栅内本体12,所述格栅外本体11的外表面设有密封垫4用以与后侧围2相密封,所述格栅外本体11上设有防水结构。
如图4所示的,所述防水结构包括设于格栅外本体11上的呈百叶窗式的通风扇叶6。所述格栅内本体12上与格栅外本体11相向的一侧壁设有橡胶垫7。
如图5所示的,所述通风扇叶6包括设于上部的挡水段61以及设于下部的导水段62,所述挡水段与导水段相连形成一折弯角。挡水段61与竖直平面呈19°,用于阻挡垂直射向通风口的水流13,导水段62与竖直平面呈58°,用于对被阻挡后的水进行导流。同时上下相邻的通风扇叶6之间形成通风口入口通道。
大部分的水流会被通风扇叶屏蔽在外侧,当小部分水流进入到通风格栅后,会沿着格栅内本体下流至底部通过排水管排出至车外。
本实用新型的后侧围通风格栅结构采用节省车辆内部空间的方式布置,无需在车身上开较大的孔就可将后侧围通风格栅布置于车身上,且外露式的后侧围通风格栅通过优化其结构,可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其结构简单实用,提高了车辆的涉水深度,具有实用性。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295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车窗防护及车内物品防盗装置
- 下一篇:无损治理煤田火区的液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