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式机车位置转换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27619.6 | 申请日: | 2014-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557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白院生;吴志东;刘金鹏;李学强;刘泽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9/00 | 分类号: | H01H9/00;H01H3/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48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机车 位置 转换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机车主控制回路中用来改变机车运行方式的控制开关电器,特别是关于电动式机车位置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内燃机车和韶山系列电力机车所使用的机车转换开关,多数是借助于机车上的气(风)路方式通过直流110V电源线圈的电用电控阀来控制气 (风)路打开,使气缸中的活塞往复运动带动机构联锁动作让转鼓上动触头与静触头分断闭合实现转换功能。
1)由于该电器工作动作来源于机车空压机产的空气,所以电器在使用连接上需要相应的风管风路来配合连接才能使电器得到应用,这样不仅增加了风路连接用的接头和风管而且占用电器柜的使用空间,也给电器维护检查故障带来不利影响。
2)电空式转换开关通过在出口机车上使用情况,多数存在的问题是电器风缸严重漏风,造成转换开关触头接触不可靠而导至电触头烧损,给机车安全运行带来了不安全的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安全性好、维护方便的电动式机车位置转换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电动式机车位置转换开关,其特征是:它至少包括:动六组触头模块、九组静触头模块、电动缸、上盖板和底板,底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机车电控柜钢结构上使上盖板和底板之间平行形成空间壳体,在空间壳体内垂直于上盖板和底板连接支撑板和导程杆,导程杆为平行布置的双杆结构,其中一个导程杆在支撑板的上端并靠向外侧,另一个导程杆在支撑板的上端靠向内侧;在支撑板上与电动缸的下端固定驱动机构;靠近电动缸的空间连接动触头模块板组件,在支撑板上靠近底板的空间连接辅助触头联锁;支撑板下靠近电动缸的空间连接静触头模块,支撑板下靠近底板的空间连接静触头座;在空间壳体外侧的上盖板上连接可编程控制器,在空间壳体内侧的上盖板上连接电动缸,可编程控制器与电动缸和驱动机构分别电连接。
所述的动触头和静触头采用垂直动态插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由静触头模块组件、动触头模块组件、构架组件、电缸传动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直流电源转换器、辅助联锁装置等元件组成,实现模块化组装调试生产。从过去转鼓式触头闭合形式,改变为动触头和静触头插接式闭合分断,且转换时间仅需1秒,结构上采用模块化设计,有效提高转换开关动作性能。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铁路电力、内燃机车,可用于替换功能相同类型产品,从而减小了气候环境对机车带来的影响,克服了现有产品由于结构和触头传统形式老化,造成机车不必要的维修,由此引发漏风,电器机破的问题,提高了转换开关主整机和机车电器系统的可靠性。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静触头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动触头模块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盖板;2.电动缸;3.电源转换器;4.可编程控制器;5.驱动机构;6.导程杆;7.静触头模块;8.动触头模块板组件;9.辅助触头联锁;10.静触头座;11.底板;12.机车电控柜钢结构;13.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电动式机车位置转换开关,它至少包括,动触头模块板组件8、静触头模块7、电动缸2、上盖板1、底板11,通过M10螺栓分别将上盖板1、底板11固定在机车电控柜钢结构12上,使上盖板1和底板11之间平行形成空间,在空间内垂直于上盖板1和底板11连接支撑板13和导程杆6,导程杆6为平行布置的双杆结构,其中一个导程杆6在支撑板13的上端并靠向外侧,另一个导程杆6在支撑板13的上端靠向内侧;支撑板13上和电动缸2的下端固定驱动机构5;靠近电动缸2的空间连接动触头模块板组件8,支撑板13上靠近底板11的空间连接辅助触头联锁9;支撑板13下靠近电动缸2的空间连接静触头模块7,支撑板13下靠近底板11的空间连接静触头座10;在空间壳体外侧的上盖板1上连接可编程控制器4,在空间壳体内侧的上盖板1上连接电动缸2,可编程控制器4与电动缸2和驱动机构5分别电连接;上盖板1和底板11左侧固定电源转换器3。电源转换器3用于将交流电转换成电动缸2、可编程控制器4、驱动机构5工作所需要的电源电压。
所述的动触头和静触头采用垂直动态插接连接,实现了动触头和静触头闭合分断。
如图2所示,静触头模块7采用现有的左右对称式结构,静触头座10左右固定。
如图3所示,动触头模块板组件8采用现有的反相对称式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276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