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加料球阀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26312.4 | 申请日: | 2014-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30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唐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绵阳沃思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5/06 | 分类号: | F16K5/06;F16K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1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转 加料 球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体物料阀门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加料球阀。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中的许多场合都是采用粉体或颗粒物料作为原材料。一般的生产设备都不是连续供料,在生产过程中随时需要对物料的放料或停止作出反应。
目前市场上,作为添加物料时经常使用的阀门为蝶阀、平板阀(平板拉滑放料)、单兜阀。这些阀门机构都可以作为物料添加时用于控制的物料进料和停止进料,但是却各自存在一定的缺陷:平板阀放料时易出现卡料现象,且占用空间较大;蝶阀则容易出现架桥现象,也容易出现卡料的现象;单兜阀则存在开启时占用空间大,行程长反应慢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无卡料现象且容易清洗的旋转加料球阀。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旋转加料球阀,包括阀罩和进料管,进料管与阀罩上端固定连接,阀罩内部设有球体,球体上设有入料口和出料口,入料口与出料口相互贯通;入料口与出料口连接轴线垂直方向的球体上设置支撑轴和转动轴,阀罩上设置与支撑轴配合的支撑轴轴套,阀罩上设置与转动轴配合的转动轴轴套,安装架与阀罩外部的固定架固定连接,安装架上固定设置驱动转动轴的转动执行器。
进一步的,所述入料口与进料管的内径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阀罩、球体、进料管为不锈钢材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球阀打开时进料管与球体的入料口内径一致,进料管的下端面与球体入料口紧密贴合,物料不会进入进料管与球体入料口接合处,也不会从接合处滑落。阀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不会产生卡顿现象;阀门进料管与球体为点和点接触,使得物料会顺着接合线移动,物料只能通过阀门或被切断,不会出现卡料现象;本球阀结构简单,容易清理;不存在积料现象,可有效防止球阀结构被物料侵蚀,延长阀门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球阀开启时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球阀关闭时图3的A-A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1-进料管,2-阀罩,3-支撑轴轴套,4-支撑轴,5-球体,6-转动轴轴套,7-固定架,8-安装架,9-转动轴,10-转动执行器,11-出料口,12-入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6所示的一种旋转加料球阀,包括阀罩2和进料管1,进料管1与阀罩2上端固定连接,阀罩2内部设有球体5,球体5上设有入料口12和出料口11,入料口12与出料口11相互贯通;入料口12与出 料口11连接轴线垂直方向的球体5上设置支撑轴4和转动轴9,阀罩2上设置与支撑轴4配合的支撑轴轴套3,阀罩2上设置与转动轴9配合的转动轴轴套6,安装架8与阀罩2外部的固定架7固定连接,安装架8上固定设置驱动转动轴的转动执行器10。
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加料球阀入料口12与进料管1的内径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加料球阀阀罩2、球体5、进料管1为不锈钢材质。
如图4所示,加料时,打开转动执行器10,转动轴9带动球体5转动,使得入料口12端面与进料管1下端面对齐,保持进料管1、入料口12和出料口11三者贯通,物料从进料管1进入,通过入料口12和出料口11中间的通道进入到料仓中,实现加料过程。由于进料管1和入料口12的内径一致,故进料管1的下端面与入料口12的端面紧密贴合,可以有效防止物料进入端面发生物料泄漏,同时也避免出现端面进入物料而不能打开阀门的情况。
如图5所示,停止加料时,调整转动执行器10,转动执行器10会带动转动轴9转动,进而使得球体5转动,球体5表面堵住进料管1,由于此时进料管1与球体5是点与点接触,使得物料会顺着接合线移动,物料只能通过阀门或被切断,不会出现卡料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绵阳沃思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绵阳沃思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263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