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近红外成像平行光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426141.5 | 申请日: | 2014-07-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54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 发明(设计)人: | 卓朝旦 | 申请(专利权)人: | 奉化市宇创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7/00 | 分类号: | G02B7/00;G02B27/09;G01M1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55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成像 平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目标发生器等设备中的平行光管,尤其涉及一种近红外成像平行光管,属于光学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固体成像器件成为了光电成像系统的新趋势。CMOS、ICCD以及FPA等离散器件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光电成像系统不再严格遵循线性与空间平移不变性原则。再者,虽然极限分辨率仍然能够描述光电成像系统的极限性能,但传统的极限分辨率理论基本上均将信噪比和传递特性这两个因素人为地分开来考虑,这在理论上显得很是牵强。由于MRC是一种新的可定量描述光电成像系统阈值对比度的评价参量,综合了系统信噪比、目标空间频率、光学传递特性以及人眼视觉特性等因素,能定量描述光电成像系统阈值对比度的评价参量,更全面地反映光电成像系统的极限性能,使得它很快被应用到微光成像系统包括主动近红外成像系统的性能评价方面。
为了满足红外摄像系统测试的需要,一般需要目标发生器,而平行光管是目标发生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平行光管虽然在焦距等方面可以进行调整,但是其稳定性、固定性都存在较差的问题,使用时也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好现有技术的问题,弥补现有目前市场上现有产品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近红外成像平行光管,近红外成像平行光管主要由狭缝、平行光管和消色物镜构成,所述消色物镜和狭缝分别装在平行光管的两端,所述狭缝上设置有狭缝宽度调节手轮。
优选的,上述狭缝通过锁定螺钉固定在平行光管上。
优选的,上述平行光管装在支架上,平行光管的底部设置有水平调节螺钉。
优选的,上述水平调节螺钉穿过支架装在平行光管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近红外成像平行光管,通过设置手轮实现不同狭缝宽度的调节,通过设置水平调节装置,可以调节不同的焦距,并且拆卸方便,使用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分辨率靶标图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近红外成像平行光管,近红外成像平行光管主要由狭缝、平行光管和消色物镜构成,所述消色物镜和狭缝分别装在平行光管的两端,所述狭缝上设置有狭缝宽度调节手轮。通过狭缝宽度调节手轮可以调节狭缝的宽度。狭缝通过锁定螺钉固定在平行光管上,如图1所示,装在平行光管的内部上侧。平行光管装在支架上,平行光管的底部设置有水平调节螺钉,水平调节螺钉穿过支架装在平行光管的底部。通过调节水平调节螺钉,可以调节焦距的大小,从而实现了不同焦距下的测量。光源发出的光经过狭缝,再才通过消色物镜发出。
无穷远目标发生器由平行光管和靶标组成。对平行光管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就是焦距。目前市场上的平行光管的焦距从80mm到3000mm分 为几个档位。而为了满足检测的对象监控用近红外摄像机的成像焦距从4mm到60mm不等,为了在显示器上观察到尽可能大的分辨率靶标图像(如图2所示),需要尽可能小的成像倍数。
假设待测摄像机成像焦距f=6mm,像元大小为5μm×5μm,平行光管采用2#分辨率靶标,最大条纹宽度为80μm,最小条纹宽度为20μm。要想摄像机能够清晰成像,每个像元至少应该能够成像一个条纹。此时,摄像机的缩小倍数为
故平行光管的焦距应满足
f′≤Γ×f=96mm
故选择焦距为80mm的平行光管。
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并不限于本具体实施方式,凡依照本实用新型之形状、结构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奉化市宇创产品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奉化市宇创产品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261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