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及其爬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21566.7 | 申请日: | 2014-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604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胡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6C5/04 | 分类号: | E06C5/04;B60R3/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赵敏 |
地址: | 450016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及其 爬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及其使用的爬梯。
背景技术
目前,在旅居车、餐车、指挥车、改装车等特种车辆的顶部会安装各种的专用设备,并在车辆的后围上固定有便于人员上下车顶的爬梯,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1195512Y公开的一种旅居车,包括车体及其尾部固定的爬梯,爬梯从车顶向下延伸至尾灯位置处,爬梯包括数级上下延伸的爬梯本体以及桥接在爬梯本体和车尾之间的支撑杆,这样人员在车尾可顺着盘体本体上下车顶,但因爬梯的底部距地面的高度较大,所以人员在攀爬上爬梯的最底一级时将消耗较大的体力,使得人员上下车的动作费时费力;而如果加长爬梯本体的长度,使得爬梯本体的底部延伸至车牌后侧时,虽然这样的爬梯能够使人员方便的上下车顶,但爬梯本体也会遮蔽车牌,以致车辆行驶过程中将不符合相关的交通法规,造成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便于人员上下车又可使得车辆行驶中符合交通法规的爬梯,同时还提供了一种使用该爬梯的车辆。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爬梯的技术方案如下:
车辆用爬梯,包括上下延伸的固定梯节和活动梯节,固定梯节上固设有用于固连在车体侧围上的固定撑腿,活动梯节的顶部通过滑移机构沿上下方向导向移动装配在固定梯节上,滑移机构上设有用于阻止活动梯节的顶部从固定梯节的底部脱出的止脱结构和用于阻止活动梯节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固定梯节移动的限位结构;活动梯节的底部固设有用于支撑在车体侧围上并随活动梯节上下移动的活动撑腿,并在活动梯节和/或固定梯节上设有用于在活动梯节相对于固定梯节上行到位后、将活动梯节锁定在车体侧围上的锁止结构。
滑移机构包括活动梯节的顶部和固定梯节上分别设置的上下延伸的滑槽和滑块,滑块沿上下方向导向移动装配在滑槽中。
所述滑槽处于固定梯节上,滑块固设在活动梯节的顶部,所述止脱结构为用于封上滑槽的底端端口、并挡止在滑块下方的封堵面,所述滑槽为下端封闭的半通槽或上、下端均被封堵封闭槽。
活动梯节处于固定梯节的后侧,所述滑槽有两个且槽口在左右方向相背或相向设置,所述限位结构为两个滑槽的槽底面和挡止在滑块前后两侧的槽壁面。
锁止结构包括活动撑腿的悬伸端设置的锁柱,锁柱的上方设有用于固定在车体侧围或固定撑腿上于固定梯节底部位置处的与锁柱适配的碰锁。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技术方案如下:
车辆,包括车体侧围及其上装配的爬梯,爬梯包括上下延伸的固定梯节和活动梯节,固定梯节上固设有用于固连在车体侧围上的固定撑腿,活动梯节的顶部通过滑移机构沿上下方向导向移动装配在固定梯节上,滑移机构上设有用于阻止活动梯节的顶部从固定梯节的底部脱出的止脱结构和用于阻止活动梯节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固定梯节移动的限位结构;活动梯节的底部固设有用于支撑在车体侧围上并随活动梯节上下移动的活动撑腿,并在活动梯节和/或固定梯节上设有用于在活动梯节相对于固定梯节上行到位后、将活动梯节锁定在车体侧围上的锁止结构。
滑移机构包括活动梯节的顶部和固定梯节上分别设置的上下延伸的滑槽和滑块,滑块沿上下方向导向移动装配在滑槽中。
所述滑槽处于固定梯节上,滑块固设在活动梯节的顶部,所述止脱结构为用于封上滑槽的底端端口、并挡止在滑块下方的封堵面,所述滑槽为下端封闭的半通槽或上、下端均被封堵封闭槽。
活动梯节处于固定梯节的后侧,所述滑槽有两个且槽口在左右方向相背或相向设置,所述限位结构为两个滑槽的槽底面和挡止在滑块前后两侧的槽壁面。
锁止结构包括活动撑腿的悬伸端设置的锁柱,锁柱的上方设有与锁柱适配的碰锁,碰锁固定在车体侧围或固定撑腿上于固定梯节底部位置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215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仿人机器人行走装置
- 下一篇:一种棉纺精梳机纤维集束装置改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