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注油滚动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17044.X | 申请日: | 2014-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253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国;陈群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慈溪市特种轴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33/60 | 分类号: | F16C33/6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注油 滚动轴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承,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可将润滑油循环利用的新型注油滚动轴承。
背景技术
轴承(“Bearing”,日本人称“轴受”)是在机械传动过程中起固定和减小载荷摩擦系数的部件。也可以说,当其它机件在轴上彼此产生相对运动时,用来降低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和保持轴中心位置固定的机件。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举足轻重的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用以降低设备在传动过程中的机械载荷摩擦系数。按运动元件摩擦性质的不同,轴承可分为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两类。
目前,市场上的(申请号为201020512111.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轴承),它包括包括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所述轴承外圈与轴承内圈之间设有可转动的钢球,所述轴承内圈内开有轴孔,所述轴孔的上端开有多个油孔,所述油孔形成的油道与轴孔内壁相通和轴承内圈的外侧壁相通。这种轴承虽然能通过油孔把润滑油送入滚珠内,但是这种轴承每次润滑都需要加人工持续加油,十分麻烦,而且这种轴承在家润滑油时,润滑油只是一次利用便流向轴承外部的机器中,十分浪费,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润滑油循环利用的新型注油滚动轴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注油滚动轴承,包括内圈、外圈和球形滚珠,所述内圈的外圆周面设有呈凹形结构设置的内圈滚道,所述内圈滚道横截面呈U形结构设置,所述外圈的内圆周面设有呈凹形结构设置的外圈滚道,所述外圈滚道横截面呈U形结构设置,所述球形滚珠置于内圈滚道与外圈滚道之间,所述内圈呈分体结构设置为左半部和右半部,所述左半部和右半部固定连接,所述左半部和右半部均对称设有用于容置润滑油的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相对于内圈滚道的一面设有贯穿至内圈滚道的第一出油道,所述第一出油道设有节流阀,所述轴承的一侧端面设有注油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圈呈左右分体结构设置使得内圈在生产制造加工时更加方便,如果内圈一体,由于有用于容置润滑油的储存腔存在,使得内圈的加工十分困难,甚至无法加工成型,对称的环形槽构成了储存润滑油的储存腔,这使得润滑油可以储存在储存腔内,注油嘴的设置使得在润滑前,只要通过注油嘴往储存腔里加满润滑油,在下次润滑时就不用在加润滑油了,十分方便,而节流阀可以调节第一出油道油流出的流量大小,能更好的控制润滑,加强润滑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外圈呈分体结构设置为左部和右部,所述左部和右部固定连接,所述左部和右部均对称设有用于容置润滑油的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相对于外圈圈滚道的一面设有贯穿至外圈滚道的第二出油道和进油道,所述的进油道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流向为外圈滚道至第二环形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圈呈左右分体结构设置使得外圈在生产制造加工时更加方便,如果外圈一体,由于有用于容置润滑油的储存腔存在,使得外圈的加工十分困难,甚至无法加工成型,对称的环形槽构成了储存润滑油的储存腔,这使得润滑油可以储存在储存腔内,进油口的设置可以回收润滑后的残留在外圈滚道的润滑油,再次利用不仅节约了成本和资源,更能防止润滑油外流污染机器,进油口的单向阀能防止回收的润滑油回流造成润滑油寄居在外圈滚道下部,积聚满润滑油后,润滑油通过第二出油道流出再次润滑,润滑后又经进油道再次流入,大大提高了润滑油的利用效率,实现了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所述外圈的两端均设有密封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尘盖的设置不仅防止灰尘等污染物污染轴承,造成轴承损伤,降低轴承寿命,更能进一步防止润滑油外溢流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出油道的流通面积从相对于轴心一侧至内圈滚道方向逐渐缩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通面积从内至外缩小使得润滑油经过第一出油道在流出时更加方便,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由于离心力和重力甩出润滑油的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内圈和外圈均匀设有多个螺孔,所述螺孔内穿设有螺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均匀设置多个螺孔,不仅使得内外圈的固定性大大增强,更能防止在螺钉连接固定时由于受力不均匀而使内外圈两部分固定时产生较大的缝隙。
附图说明
图1为新型注油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外圈结构示意图;
图3为内圈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慈溪市特种轴承有限公司,未经慈溪市特种轴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170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电器组件和无线供电系统
- 下一篇:一种具有交直流动态调节功能的光伏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