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宫腔粘连防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16287.1 | 申请日: | 2014-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49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徐大宝;朱可安;薛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大宝 |
主分类号: | A61B17/42 | 分类号: | A61B17/42;A61F2/8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粘连 防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宫腔粘连防治器,属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宫腔粘连多发生于宫腔操作后,是由于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导致的子宫内膜纤维化和肌壁粘连。患者常表现为经量减少或闭经,严重者甚至导致不孕。即使怀孕,也易发展为流产、早产、胎盘植入等不良妊娠结局。患者的身心均承受巨大的痛苦。宫腔粘连具有易复发的特点,尤其是重度的宫腔粘连,更容易发生术后复粘。目前宫腔粘连的治疗主要采取宫腔镜手术分离、宫腔内放置节育环、注入防粘连药物(如透明质酸钠凝胶)和口服大剂量雌激素等综合治疗方案。但术后粘连复发仍然是导致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中国专利ZL200820052366.3公开了一种宫腔粘连预防装置,但是这种宫腔粘连预防装置的隔层为一块完整的薄膜,对子宫内膜的压迫面积大,不利于子宫内膜的生长;位于中间的薄膜完全阻断了宫腔内液体的对流,不利于宫腔积液的引流,易引发感染,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原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既能防治宫腔粘连,又不影响子宫内膜生长和宫腔积液引流的宫腔粘连防治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包括宫形环和薄膜,所述宫形环具有弹性,其形状和大小与子宫内壁的周边相适应,薄膜连接在宫形环内,在薄膜的其它部位设有微孔,微孔直径为0.1~5mm,微孔的面积占膜总面积的百分比为1~40%。
作为改进,在宫形环中轴靠近顶端和尾部的薄膜上设有孔,孔径分别为4~8mm、2~4mm。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在所述宫形环的下段设有至少一个引流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仅能大幅度增加宫腔内液体的对流,避免因引流不畅而引起的感染,还能减少薄膜对子宫内膜的压迫,有利于子宫内膜的生长;在宫形环的下段设有引流槽,有利于宫腔积液的引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既能达到预防宫腔粘连的效果,又不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宫腔积液引流,还可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宫腔粘连防治器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宫腔粘连防治器包括宫形环1和薄膜2,所述宫形环1具有弹性,其形状和大小与子宫内壁的周边相适应。薄膜2连接在宫形环1内,能有效预防宫腔粘连;薄膜2上设有微孔3,直径为0.2mm,微孔的面积占膜总面积的百分比为30%。在所述宫形环的下段设有三个引流槽4。在宫形环中轴靠近顶端和尾部的薄膜上设有孔5和6,孔径分别为4mm和2mm,孔5和6可便于将本实用新型放置入子宫和从子宫中取出。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增加宫腔内液体的对流,避免因引流不畅而引起的感染,还能减少薄膜对子宫内膜的压迫,有利于子宫内膜的生长。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的宫腔粘连防治器包括宫形环和薄膜,所述宫形环具有弹性,其形状和大小与子宫内壁的周边相适应。薄膜连接在宫形环内,能有效预防宫腔粘连;薄膜上设有微孔,直径为0.1mm,微孔的面积占膜总面积的百分比为1%。在所述宫形环的下段设有一个引流槽。在宫形环中轴靠近顶端和尾部的薄膜上设有孔,孔径分别为8mm和4mm。
实施例3:本实用新型的宫腔粘连防治器包括宫形环和薄膜,所述宫形环具有弹性,其形状和大小与子宫内壁的周边相适应。薄膜连接在宫形环内,能有效预防宫腔粘连;薄膜上设有微孔,直径为5mm,微孔的面积占膜总面积的百分比为40%。在所述宫形环的下段设有三个引流槽。在宫形环中轴靠近顶端和尾部的薄膜上设有孔,孔径分别为6mm和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大宝,未经徐大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162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